杨昭只是平静地看着匾额,心中并无太大波澜。这不过是第一步。他知道,刘文渊的这份“嘉奖”,既是拉拢,也是一种无形的限制。通过官方认可,杨家被纳入了官府的“视线”之内,也变相地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但同时,它也为杨家未来的发展,清除了许多障碍。
“爷爷,这块匾额,是杨家上下,以及江南百姓共同挣来的。”杨昭说,语气平和,“它代表的,是杨家在江南道的立足之本。”
苏墨站在一旁,他明白杨昭的深意。在古代社会,民心与官府的支持,往往比纯粹的财富更加重要。杨家通过这次赈灾,赢得了两者的双重加持。
李沐风则带着他的私兵,将匾额稳稳地挂在了杨府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他的脸上带着几分自豪,他所跟随的少爷,正在一步步将杨家推向巅峰。
杨昭开始利用这块“义商”匾额带来的影响力。他要求各地分号在经营时,更加注重信誉和口碑,并积极参与地方上的公益事务。杨家的产品,因为“义商”的名头,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度。许多原本对商贾抱有偏见的士绅,也开始对杨家另眼相看,甚至主动寻求合作。
刘文渊府衙的官员们,也开始主动与杨家接触,希望在民生、水利等方面寻求杨家的帮助。杨昭则有选择性地参与,每次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影响力。他利用【数据沙盘】对这些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杨家既能获得声望,又不会被拖入无底洞。
杨家的影响力,在江南道如同滚雪球般迅速扩大。从一个衰败的豪门,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成为了江南道举足轻重的存在。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民心所向,甚至在官府的眼中,杨家都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股力量,让杨氏族人内部的反对派彻底消停下来。他们不再敢对杨昭有任何微词,反而开始争相巴结,希望能在杨昭的手中分一杯羹。杨昭对此心知肚明,他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利用【人才洞察】系统,重新审视这些族人。对于那些尚有可塑之才、并非无可救药的,他会给予一些边缘化的产业管理权,让他们在为家族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利益。对于那些冥顽不灵、贪婪成性者,他则采取软禁或剥夺其族内职务的方式,让他们彻底失去兴风作浪的能力。
杨氏家族,在杨昭的铁腕与智慧下,完成了初步的整合与蜕变。它不再是那个内斗不休、行将就木的旧豪门,而是一艘由现代智慧掌舵、满载金银财富、拥有精锐护卫、并获得官府与百姓双重认可的巨舰。
夜深人静,杨昭独自一人在书房。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他打开【家族传承系统】,查看家族发展等级。
“家族产业规模:中等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