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东的电话余音刚散,一场针对薛凯的舆论海啸,已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巨浪。
各大音乐论坛、娱乐八卦板块,涌现出无数标题刺眼、措辞雷同的帖子。
“惊爆!某天王与老东家合约将满,竟欲过河拆桥,罔顾十数年栽培之恩!”
“独家深扒:薛天王执意转型背后,是江郎才尽还是另有隐情?”
“所谓寻求突破,不过是刚愎自用,听不进金玉良言!”
紧接着,#薛天王忘恩负义#、#薛凯转型是自毁前程#两个话题,如同病毒般扩散,迅速攀上热搜榜。
无数顶着“知情人士”、“圈内人”、“前员工”马甲的账号,开始绘声绘色地“爆料”薛凯私下如何“一意孤行”、“排斥团队”、“漠视合作方”。
就连他多年前某次演唱会因设备故障迟到几分钟的旧事,也被重新炮制,解读为“耍大牌早有预兆”。
一时间,网络上乌烟瘴气。
薛凯的粉丝群体首当其冲,瞬间分化。
一部分死忠粉,如“凯旋门守护者”、“薛之音永恒”,在各个平台据理力争,试图用薛凯过往的敬业与作品反击,但他们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汹涌的负面评论中。
更多不明就里的普通粉丝,在水军与营销号精心编织的罗网下,信念开始摇摆。
““凯哥,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听你唱情歌啊,为什么要这么折腾?”
“转型是没错,但也要看看市场吧?华艺毕竟捧了你这么多年…”
“看了那些爆料,感觉凯哥是不是有点太固执了?团队的意见,多少也该听听啊。”
薛凯的社交账号评论区,一夜之间,从昔日的溢美之词与热切期盼,沦为质疑与规劝的战场。
这场处心积虑的舆论绞杀,正迅速蚕食薛凯多年积累的良好路人缘。
普通网友本就热衷于明星私事的窥探,在海量“黑料”的轮番轰炸下,薛凯的形象从深情款款的“情歌天王”,逐渐扭曲成一个不听劝告、刚愎自用,已经江郎才尽的过气歌手。
天音娱乐。
“老赵,薛凯这事儿,你怎么看?”市场部总监呷了口茶,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负面新闻。
被称为老赵的艺人部主管,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精明:“华艺这手够狠。不过,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机会。”
“哦?”
“薛凯现在是烫手山芋,风评被害,签约价值自然要打折扣。如果他真想找下家,我们能给的条件,就可以更有‘弹性’了。让他明白,除了我们天音,谁还能在他这个当口伸出援手?”
“通知罗明远,让他抓紧点,别藏着掖着了。这种时候,一首好歌,对薛凯来说,就是救命稻草。”
“明白了,趁他病,要他…歌,更要他的人。”
盛世娱乐,相似的算计也在上演。
“孔祥东那边催一下,薛凯现在急需一根救命稻草,我们的‘惊喜’,必须恰到好处地递过去,让他知道雪中送炭的珍贵。”
“他现在这个名声,我们还按原计划报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