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工图纸被慎重封存的同时,马小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民用科技的研发与推广上。云深别院的东厢房成了民用技术的研发中心,这里的图纸不再密封,而是准备逐步推广,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马小云铺开一卷特制的绘图纸,开始勾勒他构想中的民用飞行器。这不是军事用途的战机,而是一种能够连接帝国辽阔疆域的交通工具。
双翼设计,木质骨架,帆布蒙皮,他一边绘制一边喃喃自语,搭载改进型内燃机,可载客四人。
考虑到当前的技术水平,他设计的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活塞式飞机。图纸上详细标注了每个部件的尺寸和材料要求:机翼采用特殊的轻质木材,发动机是他改良过的六缸内燃机,螺旋桨则参考了船舶推进器的设计原理。
最精妙的是起落架的设计。考虑到各地机场条件不一,他设计了可适应不平整地面的强化起落架,甚至还为水上起降准备了浮筒式变种。
先从邮政和紧急物资运输开始,马小云在笔记中写道,待技术成熟后再发展客运。
在通讯技术领域,马小云投入了更多心血。他深知,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高效的通讯网络来维系。
电话系统,他在新图纸上写下标题,由交换机、线路和终端组成。
这套系统设计得相当务实。考虑到铜资源的稀缺,他设计了混合使用铜线和铁线的方案。交换机采用人工接线方式,虽然效率较低,但适合当前的技术水平。
每个部件都绘制了详细的分解图:话筒的振动膜片、听筒的电磁铁、手摇发电机的齿轮结构...甚至连电线杆的规格和架设方法都有详细说明。
首批可在六大主要城市间建立联系,他估算着,未来逐步扩展到各州府。
为了扩大通讯范围,马小云开始设计信号基站。
每五十里设一基站,采用增高铁塔设计。
这些铁塔的设计颇具匠心,既考虑了结构稳定性,又兼顾了建设成本。塔身采用预制件组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成。
更巧妙的是能源解决方案。每个基站都配备了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备用蓄电池,确保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正常运作。
需要培训专门的维护人员,他在备注中写道,建立定期巡检制度。
电视系统的设计则更加复杂。马小云明白,这将是改变民众生活方式的重要发明。
显像管、信号发射、节目制作...
他不得不将整个系统拆分成多个子系统,分别绘制图纸。显像管的设计尤为精细,从电子枪到荧光屏,每个部件都需要精确的参数。
考虑到当前的技术局限,他设计的是黑白电视系统,分辨率虽然不高,但足以传递清晰的图像。节目制作设备也同样务实,摄像机采用机械扫描方式,虽然笨重,但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