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基石

截至上月,在册的天竺劳工已达二百零七万。书记官捧着厚厚的账册禀报,其中天竺大陆境内一百二十万,澳洲矿区四十五万,其余分散在炎黄国的在建工程中。

马小云微微点头。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十个炎黄子民,就有一个天竺劳工在为其服务。帝国在这短短数年间爆发出的生产力,正是建立在这二百万人的血汗之上。

他走下了望塔,骑马巡视铁山堡的各个工区。所到之处,天竺劳工纷纷退至路边,低头行礼。他们的眼神中已看不到早期的恐惧或仇恨,只剩下深深的麻木与顺从。

在第三矿区,马小云注意到一个新设立的标志牌:模范矿区——月伤亡率低于百分之三。

矿区总管自豪地介绍:我们改进了支护技术,伤亡率从最初的百分之十五降到了现在的百分之二点七。按照您的指示,我们还设立了‘安全生产奖’,奖励那些提出安全建议的劳工。

马小云满意地点头。这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效率考虑——训练一个熟练矿工需要时间和资源,减少伤亡就是节约成本。

冶炼区里,热浪扑面而来。天竺工人在高温炉前忙碌,他们的皮肤被炉火映得发亮,汗水刚渗出就被蒸发。而在不远处的控制室里,几个汉人技师正悠闲地观察着温度计,偶尔调整一下风门。

现在一个汉人技师能管理五十个天竺炉工,总管汇报,生产效率比全是汉人工作时提高了三倍。

这正是马小云设想中的社会形态:炎黄为脑,天竺为躯。炎黄子民从事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而天竺人承担所有重复性、危险性的体力劳动。

午后,澳洲总督参加了铁山堡的月度表彰大会。一百名优秀天竺劳工站在台上,接受奖励。奖品不过是些布匹、食盐和特制的餐券,却足以让台下数万名劳工眼红。

赵吉——现在的铁山堡副总管——正在用流利的汉语发表讲话:努力工作,忠于职守,你们也能站在这里。记住,你们的每一分付出,都在为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马小云注视着这个已经完全汉化的天竺人。赵吉现在管理着五万劳工,享受着汉人待遇,住在专门的管事区,甚至娶了一个汉人女子为妻。他是活生生的榜样,向所有天竺人证明:只要足够顺从,足够努力,就有可能改变命运——尽管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表彰会后,马小云来到铁山堡的学校。这里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一边是汉人子弟的学堂,教授四书五经、算术几何;另一边是天竺孩童的训导所,只教简单的汉语指令和安全生产守则。

按您的指示,我们对天竺孩童实行分级教育。训导所长解释,大多数只培养成普通劳工,少数聪明的学习中级技能,极个别特别优秀的...

不得超过技术工人的上限。马小云接话,他们可以成为熟练工,但不能接触核心技术,不能进入管理层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