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号”修长的船体静静地漂浮在碧波之上,随着轻柔的浪潮微微起伏,如同一只收敛了羽翼、安然休憩的巨鸟。阳光洒在光滑的柚木船壳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泽。成功的下水与完美无漏的船体,带来了短暂的喜悦,但林凡的心中毫无懈怠。工科生的思维清晰无比:一个能浮在水上的壳子,只是具备了船的“形”;唯有装上捕捉风的力量的翅膀与如臂使指的神经系统,它才能获得“魂”,才能真正称之为一艘能够航行的船。
这“翅膀”,便是风帆系统;这“神经系统”,便是索具与操控系统。这两者的设计水准与制作精度,将直接决定“启明号”在茫茫大海上能否高效、安全、省力地航行,尤其是在仅有林凡一人的情况下,自动化、易操控性至关重要。
林凡站在微微晃动的甲板上,目光扫过堆放在岸边的几大卷特制帆布(由鞣制后的巨鳄皮内膜、坚韧的植物纤维和少量金属丝混合编织,再浸透防水树脂而成,厚重且极其坚韧)、成捆的特种绳索(兽筋、树皮纤维与细金属丝混编),以及那些经过精心打磨、闪烁着铜光的滑轮、桅座、舵柄等金属构件。
他的眼中,工科生的理性光芒再次炽盛。他要打造的,不是这个时代常见的、依赖水手蛮力和经验的笨重帆索系统,而是一套高度优化、融入磁力辅助、为单人航行量身定做的 高效动力传动机构。
帆,是船的灵魂。林凡首先要制作主帆 和艏三角帆。
设计定稿: 他根据船体大小和预估的稳性,精确计算了帆的面积、形状、重心位置。主帆采用高大的直角梯形,以获得最大的迎风面积和动力效率;艏三角帆则设计成更灵活的等腰三角形,用于提供额外推力并改善逆风航行性能。他甚至在帆布边缘预设了用于穿入帆骨的细长口袋,以更好地保持帆形,减少抖动。
材料处理与剪裁: 特制的加厚帆布被磁力场悬浮展开,如同有无形的巨人手持。林凡以磁力操控特制的碳钢划针,沿着画好的粉线进行精准切割,边缘光滑整齐,远超手工剪刀的效果。对于需要缝合的部位,他使用磁化后的钢针牵引着浸过树脂的坚韧皮线,进行高速、均匀、针脚细密如机器缝纫的作业,接缝强度极高。
强化与附件安装: 在帆的受风边缘(前缘和底边) 以及角环 等关键受力点,额外缝合上多层加强皮革,并镶嵌了细金属环。这些金属环不仅是连接点,未来也可作为磁力微调的着力点。帆的每个角都安装了精心锻造的不锈钢帆角环,光滑耐磨。
当两幅巨大的帆面制作完成,铺在沙滩上时,厚重的质感、精准的剪裁、以及那些隐隐泛着金属光泽的强化节点,都透出一股超越时代的精密与强悍。
接下来是安装桅杆。那根长达十余米、经过阴干、打磨得光滑笔直的杉木巨柱,被林凡用磁力缓缓吊起。桅杆底部加工有精密榫头,与甲板上预先埋设的、内部嵌有减震青铜轴承的桅座 严丝合缝地对接。桅杆被拉起、竖立、固定,整个过程平稳得如同慢镜头。林凡在桅杆顶部安装了滑轮组 和风向标。桅杆的稳定,是帆系统有效工作的基础。
索具系统是操控帆的关键,林凡对此进行了革命性设计。
滑轮组系统(省力核心): 他没有采用简单的定滑轮,而是设计了一套复合滑轮组。在桅顶、帆桁两端、甲板基座等关键点,安装了大量自带滚珠轴承的铜质滑轮。这些滑轮并非散装,而是集成在轻质硬木外壳内,形成紧凑的滑轮箱。帆索穿过这些滑轮组,可以将拉动帆桁所需的力气减小数倍,极大方便单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