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噩耗淬炼与思潮审视

技术能获取信息,揭示危机,但无法直接转化为抵抗的力量。

反而可能加深恐惧和焦虑。

“知道了危险,却无力阻止,更折磨人。”

3.隐秘读书会:思想的火种与风险

在竹林深处,他意外瞥见苏清墨和几个同学,正小心翼翼地将鲁迅的《呐喊》伪装成《女儿经》传阅。

她们眼神警惕,动作迅速,那种在高压下坚持汲取新思想的行为,带着一种悲壮的坚定。

林怀安观察结论:

思想启蒙是关键,是点燃火种的希望。

但这种方式隐秘、缓慢,且风险极高,随时可能被扼杀。

“这是长期的根基,但远水难解近渴。”

4.学生自治会:请愿游行的局限

校园公告栏上,贴着学生自治会组织的“抗议古北口失守”游行倡议书。

群情激昂,但林怀安注意到,一些老师摇头叹息,显然对这类活动实际效果不抱希望。

林怀安观察结论:

游行请愿能表达民意,凝聚士气,但面对手握重兵的侵略者和软弱的当局,往往沦为形式,难以触及根本。

“口号喊得再响,城墙不会自己变坚固。”

通过对这些“救国路径”的近距离观察和冷静分析,林怀安混乱的思绪逐渐清晰。

他意识到,救国不是单靠一腔热血或某种单一方式就能成功的。

文艺启蒙、技术探知、思想传播、民意表达……

各有其作用,也各有其局限。

个人的复仇(“我要变强”)是动力,但远远不够。

必须将这份动力,融入到更宏大、更有效的救国策略中去。

“我需要的不只是个人的勇武,更是对时局的洞察,对力量的整合,以及……选择一条真正能撼动根基的道路。”

那个“考军校”的念头,不再仅仅是寻求个人出路或锻炼体魄的选择。

它开始与一种更清晰的认知结合:

在这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或许只有掌握真正的、强有力的力量,才能守护想守护的一切,才能让牺牲变得有意义。

成长点:

情感淬炼:经历了从崩溃到接纳现实的巨大悲痛,情感承受力与责任感大幅提升。

理性分析能力:开始运用现代思维系统性地观察和分析不同救国思潮的利弊,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洞察力。

格局提升:思考层面从“个人复仇”上升到“国家救亡”的战略高度,初步形成了寻找“有效路径”的理性目标。

目标清晰化:“考军校”从一个模糊的意向,开始向一个承载着家国使命的明确战略选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