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前线,清军御营。
皇太极的旨意迅速化作快马信使,奔向各方。
西线的阿济格和多铎接到命令后,心领神会,攻势明显放缓,营垒甚至开始有序后撤,摆出一副久战疲敝、意欲休整的态势。
同时,一些“安北军悍勇难敌”、“西路军损失颇重”的流言,也开始在战场上悄然散播。
保安州,安北军大营。
孙应元立刻察觉到了清军的变化。他站在营垒高处,看着远处缓缓后移的清军营旗,眉头紧锁。
“将军,虏兵退了!是否追击?”部将们摩拳擦掌,数月对峙的憋屈似乎找到了宣泄口。
“退?”孙应元冷哼一声,“皇太极和阿济格、多铎是什么人?他们会因为一点‘损失’就轻易后退?
这分明是诱敌之计!传令下去,各营严守阵地,多派斥候,给本将盯死了他们!没有我的将令,擅自出击者,斩!”
他深知肩上的重任,这五万安北军是陆督师的心血,也是北线战局的重要砝码,绝不能折在冒险追击上。
他立刻将清军异动和自己的判断,以六百里加急分别送往通州卢象升和汉中陆铮处。
通州,卢象升行辕。
接到孙应元军报的同时,卢象升也感受到了来自朝廷越来越大的压力。
弹劾他的奏章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暗中串联,欲推举他人替代其督师之位。皇帝和太后的旨意也一次比一次急迫。
“咳咳……”卢象升剧烈地咳嗽着,苍白的脸上泛起不正常的红晕。
他看着地图上西线清军“示弱”的态势,又看了看案头堆积的催战文书,心中天人交战。
他何尝不知这可能是陷阱?但朝廷的耐心,前线的士气,以及他个人的处境,都逼得他必须有所动作。
“给孙将军回信……”卢象升的声音沙哑而疲惫,“……其判断甚为稳妥,本督亦认为虏乃诱敌。
然……然战机稍纵即逝,若虏兵真露破绽,亦不可过于拘泥。望孙将军审时度势,若确有良机,可……可酌情予以反击,以振我军威,安朝廷之心……”
这封信的措辞颇为微妙,既肯定了孙应元的谨慎,又暗示了希望他能在“确有良机”时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