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向西方,那里是烽火连天的中原,是决定帝国命运的主战场。
陆铮的改革刚刚在荆棘中迈出第一步,而前方,是更深不可测的黑暗与更激烈的反抗。
但他手中的刀,已然出鞘,再无回头的可能。
几日后,陆铮在京畿的强力整顿刚刚铺开,一记来自遥远西南的惊雷,便重重砸在了紫禁城的金銮殿上。
八百里加急军报:蜀王朱至澍(与之前通敌案有牵连的蜀王同宗,新袭爵位)公然扯旗造反,僭号“兴蜀”,以“清君侧,诛陆铮”为名。
纠集川内部分土司、卫所兵及流民十余万,已攻占成都,并派兵东出夔门,威胁湖广!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原本就对陆铮不满的官员们,如同找到了宣泄口,纷纷出列弹劾。
“陛下!太后!蜀王乃太祖苗裔,若非被逼至绝境,安能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究其根源,皆因陆铮专权酷烈,罗织罪名,残害宗室,致使天潢贵胄人人自危!”一位翰林院学士痛心疾首。
“不错!陆铮在川中清查所谓‘逆产’,实则巧取豪夺,逼反良善!如今蜀地糜烂,若与张献忠流寇合流,则西南半壁危矣!
臣请立即罢免陆铮,下诏安抚蜀王,以平叛乱!”一位御史言辞激烈。
勋贵集团和江南出身的官员们也趁机附和,要求追究陆铮“激变地方”之罪。一时间,“诛陆铮以谢天下”的论调甚嚣尘上。
就连首辅李标和次辅钱龙锡,也面露难色,沉默不语。蜀王叛乱,给了所有反对陆铮的势力一个绝佳的借口。
珠帘之后,周太后的手微微颤抖。她深知陆铮的重要性,但“宗室造反”这个罪名太大了,直接动摇了朱明王朝的统治根基。压力如同山一般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