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无法被观测,却能被「需要」感知;
它不存在,却必须存在——
于是它成为「负零维」本身,而航迹被写进「负存在」的账本。
六
导航进入第二相位:坐标校准。
T?? 不是具体时刻,而是「时刻尚未被命名」的空白。
空白里,所有物理量处于「待定」叠加:
光速 c 尚未决定自己是否有限,
引力 G 尚未决定自己是否吸引,
熵尚未决定自己是否增大。
校准任务:把零号舰的「负存在」嵌进空白,
让空白获得「零维铰链」,从而允许「有」与「无」相对旋转 180°。
林·零在划痕维度上写下校准方程:
? × ∞ = -1
左边是「不存在」与「无限」的乘积,右边是「负一的负存在」。
方程成立的那一刻,T?? 出现第一条可被记录的事件:
「事件第零:负存在被命名为‘舰体’,而舰体被注册为‘负一’。」
事件本身没有能量,也没有信息量,
却消耗掉 0.5 份 ?,
于是真空的不确定度余额降至 ?/2,
刚好满足导航方程的限额。
七
第三相位:误差分配。
航程必须携带 0.5 份误差,
误差却不能被观测,否则将坍缩为「正确」或「错误」,
导致方程失衡。
林·零把误差折成 32 面体——
正是那枚在真空衰变种子内发芽的 32 面体——
每一面刻一条被证伪的定律:
「光可超速」「引力可斥」「熵可自减」「π 可整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体被塞进「负存在」的负容积,
于是误差成为「比错误更错」的负误差:
它不能被验证,也不能被证伪;
它必须存在,却必须不被发现。
32 面体因此获得「负质量」:
它比零更少,却携带「无限大」的惯性;
它推动舰体,却不被任何加速度计感知;
它提供航迹,却在航迹上留下「未被航行」的空白。
八
第四相位:航迹锁定。
锁定方式:让航程与返航互为「未被发生」的倒影——
若航程存在,则返航必须不存在;
若返航被需要,则航程必须从未发生。
林·零在负零维上拉出一条「莫比乌斯航迹」:
航迹的正面的终点是「已抵达」,
背面是「未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