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天下诸侯伐杨滔,杨滔损失并州 ,荆州三座郡城(终)

金陵城明王府邸内,檀木燃烧的轻烟袅袅升腾,在鎏金烛台的光晕里缠绕成缕。朱元璋身着玄色蟒袍,端坐在主位之上,面容不怒自威,一双眼睛似能洞察一切。府内气氛凝重,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众人屏气凝神,等待着他开口。

堂下,朱标立于左侧首位,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他温润儒雅,身着月白色锦袍,眉眼间透着沉稳与睿智,手中紧握着一卷文书,时刻准备进谏。朱棣则站在兄长身侧,英气勃勃,一袭玄甲外披着猩红大氅,眼神中满是对征战的渴望,手不自觉地按在腰间的佩刀上。

汤和作为朱元璋的结义兄弟,白发苍苍却依旧身姿挺拔,身上的软甲泛着冷光,饱经沧桑的脸上带着对往昔岁月的追忆。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身形如鬼魅,一袭黑衣隐没在阴影中,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众人,随时准备执行命令。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一袭银甲衬得他威风凛凛,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与自信。谋士黄石公身着灰袍,手持羽扇,目光深邃,似在思索着天下局势。只是这里的黄石公并非传说中秦汉时期的仙人,而是一位博古通今、足智多谋的老者。

被朱元璋尊称为老师的并非菩提老祖,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儒士,他身着素色长袍,手持竹杖,目光慈祥却不失威严。张昭、比干、钟旭、邹衍、孙武、邓禹、寇询、蒯良、周公旦、周不疑、文种、朱文正、虞翻等文臣武将分列两旁,或手持竹简,或按剑而立,各怀心思。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闯入大厅,单膝跪地,高声禀报道:“陛下!徐达元帅已成功占领江陵城,杨滔军的李牧退往襄阳城,据城防御!”

朱元璋闻言,猛地站起身来,眼中精光闪烁,沉声道:“好!徐达果然不负朕望!”他大步走到悬挂着的大幅舆图前,目光紧紧盯着襄阳城的位置,手指重重地按在地图上,“襄阳乃兵家必争之地,李牧退守此处,显然是想凭借城池之险负隅顽抗。”

朱标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父亲,江陵既下,我军士气正盛。然襄阳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儿臣以为不可贸然进攻,当从长计议。”

朱棣却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大声说道:“大哥此言差矣!我军势如破竹,此时若不乘胜追击,待李牧在襄阳城站稳脚跟,再想攻破就难了!末将愿率一支精兵,直取襄阳!”

汤和看着这对兄弟,微微摇头,沉声道:“二殿下虽勇,但襄阳城确实不可小觑。徐达元帅用兵如神,不如等他率大军前来,再商议破城之策。”

黄石公轻摇羽扇,缓缓说道:“汤将军所言极是。此外,我等还可派人潜入襄阳城,探查城中虚实,同时断其粮草补给,待其军心浮动之时,再一举攻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谋士蒯良也点头附和:“黄石公所言甚是。襄阳周边地形复杂,我军可先派小股部队骚扰,使其疲于应对,再寻机破敌。”

朱元璋听着众人的议论,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襄阳一战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

这时,一直沉默的孙武开口道:“兵者,诡道也。我军可虚张声势,在襄阳城四周设下疑兵,让李牧摸不清我军虚实。同时,挑选精锐之士,暗中挖掘地道,直通襄阳城下,待时机成熟,里应外合,必能破城。”

邓禹补充道:“此计虽妙,但挖掘地道耗时耗力,且需小心隐蔽,以免被敌军发现。还需有一支强军在城外牵制敌军,吸引其注意力。”

朱元璋沉思良久,终于开口道:“就依众卿所言。朱标,你负责筹集粮草,确保大军后勤无忧;朱棣,你率一万人马,在襄阳城外骚扰敌军,不可恋战;汤和,你协助朱棣,务必谨慎行事;毛骧,即刻派锦衣卫潜入襄阳城,探查敌情,若有机会,可刺杀李牧;李文忠,你挑选精锐之士,秘密挖掘地道,切记不可暴露。其余众卿,各展所长,为破襄阳城出谋划策。”

众人齐声应道:“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