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贵霜帝国攻交州,杨滔准备攻打曹操(1)

这时,袁天罡突然出列:“启禀陛下,暗卫探得消息,孔雀残部近日与锡兰岛商人来往频繁,恐有新式战船相助。”

荀寒闻言,眉头微蹙:“若对方掌控印度洋航道,我帝国商路危矣。臣建议即刻组建水师,以波斯湾为根基,逐步掌控海上要冲。”

刘辩沉吟片刻,龙袍下摆扫过冰凉的汉白玉地砖:“准奏。荀丞相负责水师筹备,袁天罡即刻探查锡兰商队动向。”他望向窗外渐盛的日光,“两年前,我等在此白手起家,如今贵霜已立。但这天下...”他握紧腰间佩剑,“还需我等亲手去争!”

散朝后,刘辩独留姜子牙于御书房。老者缓缓展开一幅西域地图,红绳标记的商路如蛛网般交错:“陛下,波斯帕提亚内部不稳,若能扶持其东部诸侯,或许...”

“先生之意,我明白。”刘辩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泰西封,“只是这一步棋,需慎之又慎。”他忽然想起初到白沙瓦时,这里不过是座破败的城邦,而如今,宫殿巍峨,商队络绎不绝,百姓安居乐业。

窗外,传来孩童嬉笑之声,市集的喧闹隐约可闻。刘辩走到窗前,看着皇宫外熙熙攘攘的街道,商贩的吆喝、骆驼的嘶鸣、工匠的锤击声交织成曲。这就是他的帝国,用两年心血铸就的辉煌,而这,不过是开始。

暮色渐浓时,刘辩站在城墙之上,看着落日将印度河染成血色。远方,商队的驼铃随风飘来,带着香料与丝绸的气息。

自那日早朝定下屯田之策后,杜如晦便如同拧紧的发条般运转起来。他亲自率领工部官吏,沿着印度河逆流而上,在河畔滩涂处插上赤色勘测旗。那些被河水浸润的黑土地上,很快便出现了整齐的田垄,纵横交错的沟渠如同脉络般延伸,将清澈的河水引入每一块新开垦的土地。

在犍陀罗城郊外,一处新落成的农庄里,老农达鲁正带着儿子擦拭从官府领来的铁犁。“这铁犁可比咱们以前用的木犁好使多了。”达鲁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犁铧,眼中满是欣喜。随着帝国与罗马贸易的开展,先进的锻造技术传入,铁制农具开始大规模普及。以往需要两三头牛才能拉动的木犁,如今一头健壮的黄牛便能轻松牵引,耕地效率大大提高。

杜如晦常常乔装成普通农夫,混迹在田间地头。他发现当地百姓习惯用撒播的方式播种小麦,种子浪费严重且疏密不均。于是,他命人从中原运来耧车,亲自示范如何使用这种可以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的农具。起初,百姓们对这个古怪的器械充满疑虑,但当看到使用耧车播种的麦田出苗整齐,产量远超撒播的农田时,纷纷争相仿制。

为了应对印度河不定期的洪水,杜如晦借鉴都江堰的治水经验,在关键河段修建堤坝与水闸。工匠们用巨大的石块堆砌堤坝,再以竹笼装满鹅卵石加固。当汛期来临,浑浊的河水拍打着堤坝,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百姓们站在坚固的堤坝上,望着驯服的河水,口中念着“杜大人”的名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朝廷鼓励各地百姓尝试新作物。从西域引进的苜蓿在白沙瓦周边的牧场生根发芽,不仅为牲畜提供了优质饲料,还改良了土壤肥力。来自中原的粟米,经过几代人的培育,也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主食。

帝国设立了专门的农官机构,每季度都会派遣农官到各地巡查。他们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解决病虫害问题,还会记录各地的土壤特性与气候条件,编写成《农桑要览》分发到农户手中。在白沙瓦皇宫的御书房里,刘辩时常翻阅这些来自各地的农情奏折,看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的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年后的秋收时节,金黄的麦浪在印度河两岸翻滚。运粮的车队绵延数里,车轮碾过新修的官道,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粮仓内,新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百姓们在田间地头载歌载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更感激帝国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只是贵霜帝国农业蓬勃发展的开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更多的奇迹正在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