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龙骑兵与公孙羽的骑兵紧密配合,将曹焱、景元的部队打得节节败退。曹焱、景元奋力抵抗,却难以抵挡这如潮水般的攻势。曹操和王翦看着战场上己方右翼的溃败,心急如焚,却又无法立刻抽调其他兵力救援。
薛平贵眼见曹操军大乱,立功心切,带着自己的亲卫队,朝着曹操和王翦的方向猛追过去。曹操和王翦在亲卫的保护下且战且退,薛平贵杀红了眼,不顾一切地想要擒住曹操或王翦。然而,曹操和王翦的亲卫皆是精锐中的精锐,在一处狭窄的山谷中,他们设下埋伏。薛平贵贸然追入,瞬间被四面涌出的敌军包围。尽管薛平贵武艺高强,左冲右突,但寡不敌众,最终被乱军斩杀。
战场上,盘古与钟山(祖龙)依旧难解难分。祖龙的剑法凌厉,每一剑都带着致命的威胁;盘古则凭借着开山之力,将祖龙的攻击一一化解。两人周围的土地被战斗余波犁出一道道深沟,士兵们都不敢靠近。
杨滔得知薛平贵战死,悲愤交加,他站在高处,振臂一挥,下令全军冲锋。杨滔军士兵们怒吼着,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曹操和王翦的联军。曹操和王翦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指挥部队边战边退。
曹操率领着残军,一路退回兖州。他看着身边伤痕累累的士兵,心中满是不甘与愤怒。这场大败让联军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而王翦则带着自己的部队撤回徐州,清点兵力后,发现损失惨重,不禁长叹一口气,开始思索如何重振旗鼓。
杨滔军虽然取得了这场决战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十八万大军葬身战场。杨滔站在战场上,望着满目疮痍,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曹操和王翦必然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而薛平贵的牺牲,也成为了他心中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痛 。
王诩、贾诩、韩信和谢安神色凝重地并肩出列,整齐地向杨滔行了一礼。王诩率先开口:“陛下,如今曹操和王翦虽败退回防,但各地局势依旧严峻。陈仓、并州和雁门关,西凉等地关乎我军战略布局,急需支援。”
贾诩紧接着补充:“陈仓乃关中咽喉,若有失,敌军便能长驱直入;并州是北方重镇,岳飞将军虽善战,但兵力或许不足;雁门关地势险要,一旦被突破,北方防线将岌岌可危;西凉白起元帅面对多方势力威胁,处境也不容乐观。”
韩信目光坚定,有条不紊地分析道:“陛下,依臣之见,可从此次参战的剩余兵力中挑选精锐,分兵支援。先抽调两万兵力,由公孙羽率领,奔赴陈仓。公孙将军骑兵作战经验丰富,可快速抵达并稳固防线。”
谢安微微颔首,赞同道:“韩将军所言极是。并州方面,可派应龙率领一万五千士兵前去支援。应龙将军勇猛且擅长统领,定能助岳飞将军一臂之力。至于雁门关,臣建议派遣姜松率一万三千兵力前往,姜将军的长枪营在战场上威力巨大,可派支援
杨滔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问道:“那西凉白起元帅处,又该如何安排?”
王诩上前一步,恭敬说道:“西凉局势复杂,需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薛刚、薛仁贵二人,武艺高强且作战经验丰富,可率领两万大军前往。他们定能与白起元帅协同作战,保西凉不失。”
杨滔深吸一口气,权衡利弊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好,就依各位所言,即刻传令出兵。务必让将士们明白,此去责任重大,关乎我军生死存亡。”
几人领命后迅速退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调兵事宜。虎牢关内,一时间人喊马嘶,士兵们纷纷整理行装,准备奔赴各个战场。杨滔望着忙碌的将士们,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此次支援能稳住各地局势,为他争取更多时间休养生息,应对曹操和王翦随时可能发起的反扑 。
杨滔安排完支援各地的兵力部署后,便与盘古踏上了回长安的路途。一路上,马蹄声声,尘土飞扬,两人心中都牵挂着长安的局势。抵达长安时,城内一片忙碌景象,百姓们在士兵的组织下,正有序地进行着战后的重建工作。
与此同时,刘秀也在积极谋划着自己的军事布局。他深知武关的重要性,此地乃长安东南的门户,战略意义非凡。思索再三,刘秀决定让孙武镇守武关。孙武接到命令后,神色庄重,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迅速调集兵力,加固武关的防御工事,同时仔细研究周边地形,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防御策略。
而刘秀自己则带领着剩余的精锐部队退回荆州襄阳。襄阳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易守难攻。刘秀回到襄阳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招募新兵,扩充军备。他还深入民间,安抚百姓,鼓励农桑,致力于恢复当地的经济生产。
在长安,杨滔召集朝中大臣,商讨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他深知,虽然暂时抵挡住了曹操和王翦的进攻,但己方损失也不小,当务之急是恢复实力。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有的建议与周边势力交好,寻求盟友;还有的提出要发展商业,增加财政收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