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研走到阅读区,蹲下身子,从包里拿出一本手绘册子,放在低矮书架上。那是一本植物图谱,纸页边缘已经磨损。
没人说谢谢。
但他们的眼神变了。
我知道,这地方活了。
我搬了把椅子坐在门边,看着他们走动。张平在墙上画线,标出挂图位置。赵文娟清点带来的教材,一共二十三本,有些是手抄的。李研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应该是课程安排。
我开口:“我想定一个双轨制。上午基础课,语文数学这些。下午实践课,内容要实用。比如怎么识别安全水源,怎么判断建筑是否稳定,怎么读应急信号。”
赵文娟停下笔。“孩子们能理解这些?”
“必须能。”我说,“他们经历过断水,见过墙体倒塌,听过警报。只是没人告诉他们背后的原因。我们要做的,是把经验变成知识。”
李研抬头。“我可以带物理启蒙课。不讲公式,讲现象。比如为什么火只能烧到一定温度,为什么声音在夜里传得更远。”
“好。”我说,“我还想加一门课。”
他们都看过来。
“零域感知启蒙。”我说,“不是教他们用能力。是教他们观察能量流动。比如光怎么折射,风怎么形成气流,结构怎么受力。这些都能用零域模拟出来,让他们看见。”
张平皱眉。“会不会太难?”
“难比无知好。”我说,“我们现在有墙,有水,有法。但十年后呢?如果没人知道这些是怎么来的,墙倒了,谁来修?规则坏了,谁来守?”
现场安静了几秒。
李研合上本子。“我同意。但课程不能满排。孩子们注意力有限。每天最多四节课,中间要有休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你的。”我说,“另外,我想建成长档案袋。每个孩子一份,记录学习进度,也记录情绪变化。苏晴那边会配合,定期做评估。”
赵文娟点头。“这个有必要。很多孩子晚上会惊醒,白天走神。光教知识不够,得看心理状态。”
我站起身,走到中间空地。“第一批学生,我想招三十人。六到十二岁,优先考虑孤儿和伤残家庭子女。后面再逐步扩大。”
张平说:“教材不够。纸张紧张,印不了太多。”
“我来解决。”我说,“零域可以生成可擦写板,重复使用。重要知识点做成公共展板,放在广场。”
李研忽然问:“老师有没有培训?”
我摇头。“目前没有。但我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教研会。你们提需求,我协调资源。缺什么,告诉我。”
她点点头,没再问。
太阳快落山时,一个穿灰色外套的小女孩跑进来。她大概七八岁,头发扎得不太整齐。她站在门口,看着地上的光影,伸出脚踩了一下。
然后笑了。
笑声在空旷的厅堂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