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流动社区·生存革命

红灯还在闪,那根金属杆插在土里,像一根钉子把我们和某种未知的东西连在一起。我没碰它,只是让老周带人封锁了周围十米范围,任何人不得靠近。

半小时后,我站在指挥室的主控台前,调出了过去二十一场袭击的时间线。屏幕上的标记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所有方向。但有一点很明确——每次我们在一个地点停留超过七天,下一次打击就会准时到来,误差不超过两小时。

静止就是靶子。

我把推演模型投到中央面板上,用三组数据链证明:我们的位置早就暴露了,不管加固结界还是增派哨岗,都只是延缓死亡。

“不能再等了。”我说,“启动‘流动社区’计划。”

王强从工程区赶回来时,苏晴已经在等他。她手里拿着一份医疗响应评估报告,眉头没松开过。

“移动状态下,重伤员存活率会下降百分之四十。”她说。

“可留在原地,所有人活不过一个月。”我看着她,“我们不是在选更安全的路,是在选还能走的路。”

她没再说话,只是把报告递给了王强。

当天下午,我在空地上启动了零域。

意识中的图纸展开,六米长的可变形结构逐层成型。复合能量板从地面升起,折叠成车体外壳;内部模块自动嵌入,净水系统、微型风力发电机、应急医疗角依次定位。整个过程用了十七分钟,消耗了我近三分之一的精神力。

车体落地时发出一声沉闷的撞击声,随即展开为居住舱形态。能源自给率显示91.7%,符合设计标准。

“这就是新家?”王强走上去拍了下车门,“比预想的小,但该有的都有。”

“不是家。”我说,“是活下去的工具。”

接下来四十八小时,工程组轮班作业,零域连续启动九次。十辆房车陆续建成,编号从F-01到F-10,全部配备独立能源与通讯中继模块。每辆车都能在十分钟内完成展开或收拢,适合快速转移。

出发前夜,我召集了所有骨干。

“路线避开主干道和地下管网密集区。”我说,“第一阶段目标是城东废弃高速公路服务区,全程约三十七公里,预计行驶时间五小时。”

老周提出安保方案:车队居中,武装人员分前后护航,无人机升空侦察三百米范围。苏晴则要求在每辆车里增设生命监测终端,确保突发状况能及时响应。

没人问为什么要走。

他们看见了风力塔上的字,也知道了守夜人基地里的真相。有些人甚至悄悄烧掉了自己的床位。

第二天清晨六点整,十辆车依次启动,缓缓驶向结界出口。

我坐在F-01的驾驶位,手放在控制台上。后视镜里,庇护所的轮廓逐渐缩小,最终被升起的结界屏障吞没。

车队刚出边界三百米,地面突然开始震动。

沥青路面像被什么东西从下面顶起,先是裂开细缝,接着隆起波浪状的弧度。王强立刻喊停队伍,老周带队持火焰喷射器冲下车,在裂缝外围形成警戒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