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坐在暖阁案前,手指在宣府边军名册上轻轻划过。
他的脑子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宣府的军报,得有人镇场,还得有人实干。
这是他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镇场的人,必须在军中有威望,能让边军将领信服。
英国公张懋是太宗爷靖难时的功臣之后,英国公府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比。
他的儿子张仑是世子,一直在京营历练,懂军务。
让他挂职军报社长,再合适不过。
实干的人,得有才干,还得有韧性。
王守仁现在是兵部侍郎,脑子活,能写能断。
关键是这人文武双全,以后是能成大事的人。
让他管军报的具体事务,既是历练,也能为他以后晋升攒经验。
“就这么定了!”
朱厚照一拍案,对着门外喊,“张永!”
张永快步进来,躬身。
“奴婢在,皇爷有何吩咐?”
“你明天一早,先去京营找张仑。”
朱厚照道,“告诉他,朕有要事召他,让他立刻跟你回暖阁。”
张永点头。
“奴婢记下了,那还有别的吩咐吗?”
“再派个小太监去兵部值房。”
朱厚照补充道,“王守仁要是到了兵部,就让小太监引他来暖阁,别让他走冤枉路。”
张永心里一动,连忙问。
“陛下,您这是要给宣府的报社找负责人?”
“不是报社,是军报。”
朱厚照笑了笑,“宣府是军事要塞,得办一份专门报道边军的‘大明军报’,张仑和王守仁,就是朕选定的人。”
张永眼睛一亮。
“陛下英明!张世子有英国公府的威望,王侍郎有才干,有他们俩在,宣府的军报肯定能办好!”
“你知道就好。”
朱厚照摆摆手,“记住,明天一早就去,军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别耽误了。”
“奴婢遵旨!奴婢明天天不亮就去京营!”
张永躬身告退,心里暗暗佩服 —— 陛下选人的眼光,真是没人能比,既看背景威望,又看真才实干,这军报能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挂着几颗星星。
张永就揣着传召的口谕,快步往京营赶。
京营的校场上,已经传来了士兵操练的呐喊声。
整齐划一,震得地面都微微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