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问庄商窥兴邦策,思变革破困局谋

坤宁宫暖阁的案上,还摊着李东阳刚留下的“开源节流”奏折。

朱厚照手指划过“裁冗员”三字,轻轻摇了摇头。

他转向侍立一旁的张永:“张永,朕问你,皇庄名下,除了田亩、作坊,还有没有做买卖的行业?”

张永愣了一下,随即躬身回道:“回陛下,有的。”

“皇庄在京城有五处产业,都是给皇家供用的。”

“细说给朕听听。”

朱厚照往后靠了靠,指尖在案边轻轻敲着。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

廊下新栽的桑苗已经抽芽,是夏氏昨天让人移栽的。

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得人心安。

“是。”

张永清了清嗓子,细细数道:“第一处是城南的‘内织绸缎庄’,专管皇庄织染作坊的绸缎售卖。”

“一部分供后宫嫔妃做衣,一部分给宗人府当赏赐,剩下的少量卖给京城的布庄。”

“不过价格比民间贵三成,说是‘皇家体面’。”

“第二处是景德镇的‘御瓷窑’,烧造的瓷器供祭祀、宫廷用膳。”

“偶尔会把有瑕疵但不影响用的瓷器低价卖给古玩店,不敢多卖,怕失了御瓷的规矩。”

“第三处是通州的‘皇庄粮栈’,收储皇庄产出的粮食。”

“一部分供京营校尉食用,一部分调给内库,从不出售。”

“就算粮栈满了,也宁愿囤着,不肯卖给常平仓。”

“还有两处是‘盐引铺’和‘茶叶行’。”

“盐引是太宗爷时期留下的,每年能领十万斤官盐,只供宫廷和勋贵。”

“茶叶行专收江南贡茶,除了皇家饮用,就是赏赐大臣,从不对外做买卖。”

朱厚照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等张永说完,他忍不住问:“这些产业,每年能赚多少银子?”

张永连忙回道:“回陛下,奴婢去年查过账。”

“绸缎庄赚五千两,御瓷窑赚三千两。”

“盐引铺和茶叶行主要是供用,没多少利润。”

“粮栈纯是支出,算下来一年总共赚八千两左右。”

“八千两?”

朱厚照的声音陡然提高。

“皇庄有良田万亩、织染作坊十间,还有御瓷窑、盐引这些稀缺资源,一年才赚八千两?”

“比夏儒一个民间染坊赚得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