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衙署的灯火,从暮色初上便已亮起,一直持续到月挂中天。
仪制司的烛台上,积了半寸烛泪。
李谦依旧对着问名礼的文书皱眉,案上摊着夏氏的生辰八字,旁边是朱厚照的八字庚帖。
几个白发老儒围着,指尖在《三命通会》上划来划去,推算着什么。
“李郎中,合婚文书这么写可行?”
一个老儒指着纸页上的字句说道。
“‘乾造丙寅年壬辰月癸巳日,坤造丁卯年甲辰月丙午日,乾坤相配,水火既济,宜室宜家’,既合命理,又显吉兆。”
李谦凑过去细看,笔尖点在 “水火既济” 四字上。
“妥当。”
“只是问名礼的祝文得再改改,要突出陛下‘选贤为后’的心意,别光说天命,得加几句‘淑慎持家,勤谨恤民’的话,陛下听了才高兴。”
隔壁精膳司喧闹声传来,赵全正指挥着吏员清点纳征的聘礼清单,声音洪亮。
“黄金二百两,要十两一锭的马蹄金,成色必须足赤。”
“白银千两,铸成长条银铤,刻上‘内库供用’。”
“绸缎一百匹,江南云锦二十匹,蜀锦三十匹,剩下的用苏绸,颜色要按‘青、赤、黄、白、黑’五行来备!”
吏员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
“大人,还有茶叶、马匹、漆器没算呢。”
“茶叶要武夷岩茶、西湖龙井各十斤,马匹要八匹枣红马,漆器得三十件,全是宣德年间的样式。”
“都记清楚!”
赵全拍了拍清单。
“明天一早送内库核验,少一件都不行。”
“陛下特意吩咐,聘礼要厚重但不奢靡,每一样都得用在实处,别弄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而在礼部西侧的厢房里,尚宫局掌事太监正和文选司郎中周明商议秀女册封的事宜。
桌上摆着九个秀女的名册,每个名字旁都写着拟好的封号。
“懂蚕桑的李氏,拟封‘桑妃’,既贴合专长,又显农本之意。”
周明指着名册说道。
“懂记账的张氏,拟封‘慧妃’,突出聪慧干练。”
“懂织锦的王氏,拟封‘锦妃’,简单明了。”
掌事太监点头附和。
“这些封号都好,不浮夸。”
“只是册封仪式得跟皇后大典错开,陛下说先封妃,后封后,免得喧宾夺主。”
“奴婢看定在纳征礼之后、请期礼之前最合适,仪式从简,却也不能失了体面。”
“就按这个来。”
周明提笔在名册上圈定封号。
“礼服就用二等诰命的规制,绣缠枝莲纹,不用绣龙凤,既合妃位身份,又不僭越。”
“明天把拟好的仪式流程和封号清单一起报给张尚书,让他过目后再呈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