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阁老齐心劝同僚,报传民心希仪归

李东阳走出坤宁宫,没回自己的府邸,直接转身去了内阁值房。

他知道,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必须尽快和杨一清商议,把陛下的态度传递给文官集团,免得再有人撞枪口。

推开值房的门,杨一清正对着一份“大同边军补给清单”皱眉。

见李东阳进来,连忙起身:“宾之兄,陛下那边怎么样?刘大夏的事有转机吗?”

李东阳走到案前坐下,端起凉茶喝了一口。

才缓缓道:“转机没有,倒是让我彻底看清了陛下的心思。”

“咱们这位陛下,不是年少气盛的顽童,是个胸有丘壑的雄主。”

他把朱厚照说的“先帝宽容换不来实事”“太祖太宗收拾文官的先例”“摆烂就滚蛋”的话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

语气里满是感慨:“陛下心里跟明镜似的,谁办实事,谁混日子,他看得清清楚楚。”

“之前的容忍,不过是给先帝面子。”

杨一清听完,沉默了片刻,随即点了点头。

“我早说过,陛下办大明报、重赏边军,就不是糊涂人。”

“咱们这些文官,总觉得‘笔杆子’比‘枪杆子’硬,总拿‘祖制’当护身符。”

“却忘了——江山是靠办实事撑起来的,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他想起自己在大同带兵的日子。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京里的文官却在算计“军饷太多”,心里就一阵窝火。

“在雄主面前,反抗没用,摆烂更没用,只有好好办事,才能保住位置,才能对得起大明。”

李东阳拍了拍他的肩膀:“应宁,你能想明白就好。”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陛下的态度传递给内阁和各部的文官,让他们别再抱着‘抵制报纸’‘死扛祖制’的心思了,不然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杨一清点头。

“咱们分分工——内阁的阁老和翰林院的官员,你去劝,毕竟你是首辅,说话分量重。”

“六部的堂官和地方来的京官,我去说,我在六部待过,跟他们熟。”

“另外,得抓个典型出来。”

“那些跳得最欢、天天递奏折抵制报纸的,咱们别劝了,让他们自己撞陛下的枪口,杀一儆百,其他人自然就老实了。”

李东阳深以为然:“就这么办!”

“咱们现在就去,别等明天,免得夜长梦多,再有人惹陛下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