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南锣鼓巷的一家酒肆里,几个商人正围着一张报纸。
老板拍着桌子喊:“大同安稳了,咱们往大同运货就安全了!这报上说的要是真的,咱们下个月就能多赚三成!”
另一个商人附和:“可不是嘛!以前朝廷的事咱们都不知道,现在有了这报,啥都清楚了,陛下这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拿着报纸议论的人。
有拍手叫好的,有骂刘大夏的,还有人跑到兵部衙门外,对着大门指指点点,嘴里骂着“秦桧”,吓得兵部的小吏都不敢开门。
辰时三刻,内阁值房里,李东阳正对着一堆“各部办事章程”发愁。
案上摊着户部的“赈灾粮调配清单”、吏部的“官员考核制度”、兵部的“边军补给方案”,每一份都需要内阁牵头修改。
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尤其是兵部的方案,刘大夏昨天被陛下骂了一顿后,今天还没递新的过来,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唉,陛下要各部办实事,可这些老臣要么迂腐,要么推诿,这章程哪有那么好定啊。”
李东阳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却觉得茶水都没了味道。
旁边的阁老也叹了口气:“是啊,杨廷和刚被派去云贵,刘尚书又惹陛下生气,现在朝堂上人心惶惶,不少官员都怕做错事,干脆不做事,这可咋整?”
这时,值房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年轻的内阁小官捧着一张纸,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脸色惨白,声音都带着颤:“首…… 首辅!大事不好了!出…… 出大事了!”
李东阳被吓了一跳,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连忙问道:“慌什么?慢慢说!到底出了什么事?是大同又有战事了,还是保定府的灾民出问题了?”
其他阁老也都停下手里的活,齐刷刷看向小官,眼里满是紧张。
要是这时候出大事,朝堂怕是真的要乱了。
小官扶着门框,喘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把手里的纸递到李东阳面前,声音带着哭腔:“首辅,您…… 您看看这个!是…… 是街上卖的‘大明报’,上面写的东西…… 怕是要出事啊!”
李东阳疑惑地接过纸,只见上面印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大明报社”,下面是两行加粗的标题。
“大明边军大破蒙古,斩敌万余保大同”“兵部尚书刘大夏欲裁边军,百姓怒斥秦桧再世”。
他心里“咯噔”一下,手指飞快地往下翻,越看脸色越白,手都开始发抖。
这报纸上的话,也太直白、太尖锐了!尤其是骂刘大夏是“秦桧”,这要是传出去,朝堂上的文官集团怕是要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