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懋走后,朱厚照陷入沉思。蒙古小王子入侵,这既是危机,也是个机会。危机在于,要是处理不好,大同就得失守,蒙古骑兵长驱直入,那后果简直不敢想。机会呢,则是可以借着这事掌握军权,好好整顿军队,摆脱文官集团的束缚。
“看来,这皇帝的位子,真不好坐啊。” 朱厚照小声嘀咕着,可眼神里没有一丝害怕,反倒满是斗志。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弘治皇帝的灵柩,在心中暗暗发誓:“父皇,您就瞧好吧。儿臣不光要守住这大明江山,还得让它变得更强!”
这时候,刘健他们也听说了蒙古入侵的消息,一群人赶紧围过来。
“陛下,蒙古入侵,这可是大事,还请陛下马上下令,调兵遣将,驰援大同!” 刘健急得不行,其他文官也跟着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吵得朱厚照有些心烦。
朱厚照看着他们,突然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嘲讽:“调兵遣将?调谁去?怎么调?诸位大人,你们谁懂兵法?谁能带兵打仗?”
这一连串问题,问得文官们哑口无言,一个个都闭上了嘴。是啊,他们都是文官,就会纸上谈兵,真要说到行军打仗,那是一窍不通。
看着文官们那窘迫的样子,朱厚照心里别提多畅快了。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大声说:“这事,朕自有决断!”
“张永,传朕旨意,命三边总制杨一清马上率军驰援大同!”
“再让京营副总兵江彬,带三千京营精锐,跟着杨一清一块儿去!”
“另外,传旨给户部,赶紧调拨粮草、军械,支援前线!”
这旨意下得干净利落,一点不含糊。百官们都愣住了,没想到这个平时看着不务正业的太子,对边关将领和军务竟如此了解。
杨一清是有名的大臣,派他去驰援大同,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可这江彬是谁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京营副总兵,凭啥能率领京营精锐呢?
刘健忍不住开口问道:“陛下,这江彬资历太浅了,恐怕担不起这重任,要不换个经验丰富的将领?”
朱厚照斜眼瞥了他一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首辅大人是觉着朕的旨意不对?”
刘健吓得赶紧低下头:“臣不敢。”
“不敢就好。” 朱厚照冷哼一声,“江彬虽说资历浅,可勇猛善战,朕信得过他,他能行。”
其实啊,朱厚照选江彬,可不只是因为他打仗厉害,更重要的是,江彬是个武将,不属于任何文官集团,以后更容易被自己掌控。他这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心腹武将呢。
“好了,旨意都下了,诸位大人还有啥事儿?” 朱厚照问道。
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再吱声。
“既然没事,那就都退下吧,让朕好好陪陪父皇。” 朱厚照下了逐客令。
刘健他们没办法,只能躬身行礼,慢慢退了出去。张懋看着朱厚照,眼里闪过一丝赞赏,也跟着退出去了。
奉天殿里又安静下来。朱厚照重新坐下,看着父亲的灵柩,眼神变得深邃起来。蒙古小王子入侵,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他心里清楚,接下来要面对的,不光有外部的敌人,还有朝廷内部那暗潮涌动的争斗。
可他一点都不退缩,因为他是朱厚照,是大明朝的皇帝!
就在这时,他突然感觉一阵心悸,好像有啥不好的事儿要发生。他抬头看向门口,眼神里闪过一丝警惕。到底会是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