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听闻此命,身躯微微一震,眼中瞬间迸发出激动与感奋的光芒。

他年事已高,本以为此生将在朝堂安稳度日,不料暮年竟得明王如此信重,将此等足以影响国家未来人才布局、功在千秋的大事相托!

他深知,此事若成,自己之名必将与长安学院一同载入史册,其门人弟子亦将遍布雍凉,真正实现其毕生追求的教化天下之理想。

他立刻跨步出列,因心情激荡,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地深深一揖:“老臣……老臣领旨!大王信重若此,老臣敢不效死命乎?必当竭尽残年之智虑,肝脑涂地,以报大王知遇之恩!长安三院,若不能如期建成,培育出栋梁之才,老臣无颜再见大王!”

波彦欣慰地点点头,下了王座亲手扶起士燮:“士公请起,孤信得过你。”

安排完长安学院及雍凉兴学之事,波彦的思绪又转向了军事人才的培养。

他看向统帅府一众文臣将领所在的班列,沉声道:“宛陵军校之成效,历次战事及平日操演已足可证明。学员陆续结业归建各军后,其治军之严谨、练兵之得法、临阵之韬略,皆有显着提升。军中气象,为之一新。”

“更涌现出如吕蒙这等青年杰俊,勤学苦练,悟性极高,年纪虽轻,却已能洞察军机,独领一军,镇守一方要地,屡立功劳。由此可见,兴办军校,专业培养军官之路,正确无疑,必须坚持下去。”

波彦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今,天下大势暂趋缓和,正是明国秣马厉兵,积蓄力量,休养生息之关键时期。”

“利用此暇,在天下腹心之地、交通便利的阳翟大营,再筹办一所的军校,正当其时,再适合不过!”

他直接点将,“统帅府,待今日朝议之后,立即行文全军,包括水师、骑兵、步卒各兵种,另遴选二千名战功卓着、或有潜质、忠于王事的各级将士,自小兵、队率、屯长至军侯、都尉,乃至部分年轻校尉,前来阳翟,学习更高深的兵法韬略、谋略制胜、后勤保障、地形利用、各兵种协同作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