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濠境的海贸与江浙区别很明显,闽粤主导者是道明会,传教时间够长,联系更封闭,与耶速会不同,闽粤的供货商、海匪、海防官兵,是直接分摊利润的团体。
叶向高是道明会海商支持崛起,而道明会、耶速会又通过吕宋、旧港、濠境等基地互相保证安全,一起跨洋来回。
海贸够大,修会不需要争斗,道明会与耶速会在大明官场融合,叶向高就成了东林。
韩爌更简单,晋商分三拨,有做皮子牲口的大同北商,有做粮食与车马行的太原府商,还有做粮食与盐的蒲商。
蒲商通过王崇古、张四维慢慢做大,但也无法整合晋商,并非他们权力财力不够,是他们渠道有限,难以行销更多货物。
为了打开北方的生意,东林先吸引了一个河南人,就是乔允升,通过乔允升拉韩爌入东林,而韩爌又可以通过东林把蒲商与江浙豪商连起来。
蒲商瞬间找到生意渠道,以前蒲商去外地只卖盐,利用解盐行销天下的资格,与江南的盐商把海盐变为解盐赚私利。
私盐买卖比海贸差远了,大明境内一钱的瓷器,送到外海值三两,直接三十倍。
蒲商现在参与大宗货物交易,盐粮布、牲口皮子、药材都参与,江南也通过蒲商获取大量皮子和药材,再通过蒲商影响边镇供应,棉布出塞到河套,韩爌自然是东林中坚。
至于孙承宗,那就要说赵南星了,嫉恶如仇,脾气刚烈,官场容不下他,在东林书院讲学,被理想感召入伙。
孙承宗代表的不是商人,而是边官,孙承宗的老师是山东人、宣大总督房守士,孙承宗对边务很有研究,与北勋交好,与将门交好,属于武权旁边的文官。
抬高孙承宗,可以吸引务实的边官,进而吸引武勋,消除官场敌意,孙承宗又是山东齐党的弟子,上一辈的齐党与孙承宗才是一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