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荣国府的夜晚

并非贾范执着于改变贾珠的命运。

帮助贾珠却可以巩固李纨已经被改变的命运,也是贾范现在这个贾家族长,对于自己家族的一种负责。

贾家两府...

贾范唯一还算看好的就是贾珠,还有贾珠没有长大的儿子。

两府之外,值得培养的不少...但是真正能够成才的有几个?

在两府之外,贾芳、贾藻等人,读书已经错过了黄金年龄,只能走军功之路...读书方面,也就贾珠成就高。

就算是有药浴,毕竟个人天赋,身体、资质不同,未来成就不同。

并不是一个人,有了贾范帮助,就可以直接一飞冲天...贾范培养了不少人,就比如他的亲兵,真正有成就的有几个?

少之又少。

至于贾家人去读书?

别看贾宝玉在原着中,又是能够作诗,又是可以填词的...实际上,贾宝玉那种水平,不出意外,童生试都考不过。

原着中的贾宝玉,说是考举中了第七名...其中掺杂了多少政治因素?

要知道,贾宝玉并没有好好读书...贾宝玉读的书都为杂书,看似才华横溢,贾元春省亲时候,作诗都犯难,还要林黛玉帮助了他...且,后面的原着内容,完全偏离了曹公设定的架构。

贾宝玉是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膏粱,他正经书都没有读几本,就能考中乡试第七名?

那才叫见了鬼。

就好比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好好学习,怎么可能高考的时候,考了省内第七名?

所以,这一点是贾范最为质疑的地方。

乡试第七名,不出意外,考一个进士并不会很难...为何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不愿意继续往上考?

什么这样那样的道理,贾宝玉最终选择的自己的人生,就是贾宝玉对于未来没有希望。他就像是乌龟,将脑袋缩起来过日子。

其次就是贾兰,他可是在李纨教导下,一直都是努力读书的人...其余贾家人,就算是心气再高,没有真才实学又有何用?

贾兰寒窗苦读,又有前国子监祭酒之女,他的母亲全力支持,总不能最后乡试,比不上根本没有怎么读书的贾宝玉考的好?

那么,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外面还有些冷风,相公多穿一些。”

现在天晚了,贾范要去荣国府做什么,秦可卿不是很清楚,大致猜测应该是与珠大爷科举有关。

贾范拍了拍自己的腰子,年轻,火力壮...自己什么火力,自家小媳妇还不知道?

就算是天寒地冻的,贾范都不需要穿棉衣。

不过,贾范还是将儿子抱在了怀中:“我带着儿子过去吧。”

天色已晚,难免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到时候抱着孩子的话,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总不能有人抱着孩子做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