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茶楼议策筹国用 校场窥才盼将星

徐光启放下茶盏,指腹蹭过温热的盏沿,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开海禁的章程,我拟过草稿!”

“去年在天津见荷兰商人,他们说南洋胡椒、苏木运到泉州,一转手就翻五倍价。”

“朝廷设个‘市舶总司’统管海贸,抽三成税、禁私运,一年至少得百万两 —— 够养五万新军!”

孙承宗指尖敲着桌面,眉头拧成个疙瘩:“私运是大麻烦。沿海世家哪个没沾海贸?”

“去年福建巡抚想查走私,被参得差点罢官。真要禁私运,怕是得动刀兵。”

“不动刀兵,难成大事。” 徐光启捏碎了手里的花生壳,“陛下靠抄家凑饷是权宜之计,要长久,总得有人敢碰硬。”

他话锋一转,声音沉了沉:“除了海禁,还有清丈田亩。张居正当年靠这个让国库充盈,如今豪强占了多少隐田?”

“光是江南,一户缙绅就敢瞒报上千亩,把税转嫁给小民 —— 查出来,一年又是几十万两。”

孙承宗端着茶盏没喝,只摇头:“居正公当年有冯保撑腰、戚继光镇边,才敢放手干。”

“我如今提清丈,东林党先得骂我‘与士大夫为敌’,勋贵们更得在皇爷面前递刀子。”

他顿了顿,指节敲了敲桌:“稚绳不是怕事,是怕刚动起来朝局先乱 —— 辽东边军还等着饷银呢。”

徐光启叹口气,扒拉着桌上的花生:“那就换个软些的。我老家松江有牙行,专管棉布、丝绸买卖。”

“一个牙行抽的‘中费’比商户赚的还多!去年我族弟开布庄,单给牙行的钱就有三百两。”

“天下牙行何止上千?按‘中费’抽一成税,一年也能得几十万两,不伤农、不扰小商。”

“你是没见过牙行的后台。” 孙承宗苦笑,“京师‘聚丰牙行’老板是武清侯小舅子;松江‘恒昌行’背后是礼部尚书。”

“动他们,跟动勋贵没两样。” 他剥了颗瓜子,忽然眼睛一亮,“倒是你说的‘官营’,或许可行!”

“成化朝设皇庄,虽被骂‘与民争利’,但实打实养出了支能打鞑靼的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