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宋,汴京,紫宸殿。
年轻的皇帝赵恒端坐于御座之上,冕旒下的面容尚带着几分未褪尽的青涩,但眼神已努力模仿着帝王应有的威仪。
今日常朝,气氛却与往日谈论经义、祥瑞时有所不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户部侍郎李沆出班,手持笏板,声音清朗却透着力道。
“陛下,臣有本奏。”
他微微躬身。
“今春以来,京东、京西诸路接连呈报,言及春耕在即,然民间多苦于青黄不接,贫苦农户缺乏钱帛购买粮种、耕牛,或有被迫向豪强之家借贷者,息重如虎,乃至鬻儿卖女者亦有之。长此以往,恐伤陛下仁德,动摇国本。”
殿中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
不少官员颔首表示确有此事,亦有部分人眉头微蹙,似乎觉得将此等“琐事”置于庙堂之上,有失体统。
赵恒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关注。
“李卿所言,朕亦有所耳闻。然则,可有良策以解民困?”
李沆显然有备而来,沉声道:
“臣与户部同僚议之,或可仿古之‘常平’遗意,于青苗不接之时,由各州县官府出面,借贷钱粮于贫户,待秋收后按少量利息收回。如此,既可解百姓燃眉之急,使其不困于高利盘剥,亦可稍增官府库入,充盈常平仓本。或可称为‘青苗钱’之法。”
“青苗钱”三字一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顿时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陛下,此法似有不妥!”
一位御史台的官员立刻出言反对。
“官府行借贷之事,与民争利,岂是圣朝所为?且胥吏借此扰民,恐成祸端!”
“王御史此言差矣,”
另一位官员反驳。
“怎是与民争利?分明是惠民之举!难道坐视小民被豪强盘剥,便是圣朝所为?关键在于如何订立章程,严防胥吏舞弊。”
“章程?谈何容易!地方官吏良莠不齐,此法一出,只怕良法美意,尽数败坏于执行之人手中!”
“难道因噎废食?若因惧怕弊端便不做事,朝廷要这满朝朱紫何用?”
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逐渐从“是否可行”转移到“如何防止弊端”以及“是否与圣贤之道相悖”上。
支持者多着眼于现实民生困苦,认为此法能解燃眉之急;
反对者则更看重朝廷体面与儒家义利之辨,担忧官府涉足借贷会玷污“仁政”之名,更恐执行过程中滋生更大的腐败。
端坐龙椅的赵恒,听着下方愈发激烈的争论,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茫然。
他登基未久,雄心勃勃,欲效仿先贤,成就一番盛世伟业。
但真正处理起这些具体而微、又牵扯极广的国事时,才深感其中的错综复杂。
他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三司使陈恕,希望能得到些切实的建议。
陈恕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心中苦笑。
他掌管国家财政,岂不知地方财政之困与民间借贷之苦?
“青苗钱”的思路,他私下也思索过,深知其若能顺利推行,确能缓解部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