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内部整风

大胜的余威,如同一柄悬于百官头顶的利剑,既带来了无上荣光,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陈稳深谙,乱世用重典,新朝需立威。

仅仅依靠封赏,不足以让这架刚刚重组、成分复杂的国家机器彻底剔除前朝积弊,高效运转。

必须借这场大胜的东风,以铁腕手段,进行一次从中央到地方的深度整肃。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新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茹,与靖国公、枢密副使钱贵的肩上。

一人持明镜,高悬于朝堂,监察百官,整饬风纪;

一人掌暗刃,游弋于阴影,刺探隐情,清除蠹虫。

二人的联手,预示着这场整风运动,将不再局限于表面文章。

政事堂签发的《整饬吏治、肃清风纪诏》很快明发天下。

诏书中,以严厉的口吻痛陈官场因循、贪墨、推诿等积弊,责令各级官员自查自纠,限期整改。

同时,宣布由御史台牵头,联合刑部、吏部,组成巡查御史队伍,分赴各道、州、县,明察暗访。

而在这明面的诏令之下,钱贵执掌的巡察司,如同无声的潮水,早已悄然渗透。

一张由密探、线人构成的无形大网,撒向了官僚体系的各个角落。

汴梁,户部度支司。

一名主事官员,正悠闲地品着新到的春茶,盘算着如何利用手中核销各地粮饷的职权,再为自己谋些“辛苦钱”。

他自忖手段隐蔽,账目做得天衣无缝,又是多年的老吏,上下关系盘根错节,无人敢动他。

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与某位粮商在暗巷中的交易,以及家中地窖里藏匿的、远超俸禄的财帛,早已被巡察司的暗桩记录在案,并摆在了钱贵的案头。

河北,某新附州县。

县令自恃在推行垦荒令中“劳苦功高”,开始巧立名目,向返乡流民摊派“安家费”、“牛马税”,中饱私囊。

他甚至暗中与地方豪强勾结,试图阻挠朝廷的清丈田亩,隐匿大量无主荒地,准备日后瓜分。

他以为天高皇帝远,自己又是“有功之臣”,无人能管。

却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王茹派出的、扮作流民亲属的年轻御史,以及巡察司安插在县衙小吏中的眼线,看得一清二楚。

淮南,漕运枢纽。

一位转运使副手,利用职务之便,与漕帮勾结,私自提高漕粮损耗率,虚报船只修缮费用,将大量国家钱粮装入私囊。

他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利益网络,自以为固若金汤。

却不知,钱贵的人,早已混入了漕帮底层,甚至买通了他最宠信的小妾,获取了关键账册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