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病重的惊雷余波未平,另一片更为沉重、带着森然官家威压的阴霾。
已从汴梁方向滚滚而来,迅速笼罩在澶州,尤其是陈稳治下的三县上空。
首先抵达的并非军队,而是一纸措辞严厉的敕牒。
由新任的宣徽北院使、代表着朝廷中枢意志的宦官董遵诲亲自携来。
敕牒并非发给柴荣
——这位病重的节度使已被暂时“静养”。
而是直接发往澶州各军州及陈稳这个澶州防御使处。
敕牒中,朝廷以“北虏窥伺,国用维艰”为由,连下数道钧旨:
其一,“加征河北诸道防秋税赋”。
名义上是为了应对契丹可能趁柴荣病重发起的秋季攻势。
但摊派到陈稳三县头上的数额,远超常规,几乎是往年同期的两倍有余。
且要求限期解送汴梁,不得延误。
其二,“收归部分榷场之利”。
明令规定,包括灰狼口在内的几处重要边市榷场,其抽分及官营贸易所得,需直接上缴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地方节镇及防御使不得擅自截留挪用。
这一条,几乎是精准地打在了陈稳通过贸易积累财源的要害上。
其三,“核查诸军州仓廪甲仗”。
着令宣徽院、三司及御史台组成联合察核使团,不日将赴河北各州,重点核查粮仓储备、军械数量及地方财政收支。
美其名曰“统筹调配,以资国用”,实则剑指陈稳等实力派将领的根基。
董遵诲在澶州州衙,面对代父理事、面色苍白的柴宗训以及澶州一众文武,宣读敕牒时。
语气倨傲,眼神锐利地扫过在场众人,尤其在并未亲自前来。
只派了代表参会的陈稳下属身上停留片刻。
“诸位……”
董遵诲尖细的嗓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陛下深知河北将士守边辛苦,然国事艰难,还需上下同心,共度时艰。”
“各项钧旨,务必严格执行,不得有误。若有阳奉阴违、稽迟推诿者,休怪国法无情!”
澶州城内,一时噤若寒蝉。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汴梁朝廷趁着柴荣倒下的空档,迫不及待地要收回权力,削弱藩镇。
尤其是要钳制如陈稳这般在地方上根深蒂固、且与柴荣关系密切的实力派将领。
那沉重的税赋、被收走的财源、即将到来的核查,如同一道道枷锁,要将可能腾飞的蛟龙死死捆住。
消息传回洛川,防御使府内的气氛,比之前更加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