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在陡峭的悬崖之上,生长着一棵极其雄伟壮观的巨型古榕树,其浓密如华盖般的树冠铺展开来,仿佛要遮蔽整片山崖。而就在这棵参天古榕的怀抱之中,竟神奇地伴生着一株造型独特的智慧树。那智慧树笔直挺立的树梢从榕树茂密的枝叶间高高探出,在阳光下或月光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宛如一位睿智的老者正在向天空诉说古老的智慧。这样奇妙的共生景象,恰似一件出自大自然之手的精美艺术品上那个最引人注目的点睛之笔,为整个景观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灵性。
而这绝美的自然景观,恰好与生长生活在这棵大榕树下的别墅庭院主人的身份完美呼应——别墅的主人西雪盈嵇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学者家庭,从小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如今已是享誉世界的顶级绘画大师。
别墅庭院在西雪一家初建之时便名为“襟云山庄”,这个名字既体现了主人超然物外的高雅志趣,也暗合了此处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般的自然环境。
而今西雪家族出现盈嵇这么一位大画家大艺术家,古榕与智慧树的奇妙共生,更恰似这位艺术大师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的艺术追求,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生命乐章。
襟云山庄巧妙依托山势地形,因地制宜地依傍着嶙峋的山石而建。建筑群采用了天然石材、原木、青竹等多种自然建材,通过匠人们精湛的工艺将这些材质完美融合。每一种材料的纹理与色泽都经过精心搭配,在自然质朴中透露出极致的工艺美感。而庭院设计建筑造型既保留了传统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檐角飞翘的曲线与简洁的几何线条相得益彰。整体设计既体现了文人雅士追求的高雅情趣,又不失山野田园的质朴风情。从整体布局到细微之处,无论是精心雕琢的窗棂图案,还是巧妙布置的庭院景观,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彰显出独特而富有诗意的艺术风格,让整个山庄宛如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它规模宏大,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卧房,更因其宽敞的客堂、雅致的画室、开阔的前庭院以及幽深的后花园而闻名遐迩,是无数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然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山庄前庭院中那棵参天古榕,其庞大的树冠甚至超越了山庄本身——朝东的一面浓荫遮蔽了半个山庄,而其他方向的枝干更是延伸覆盖了半个山坡,甚至将庄前悬崖的一部分也纳入了它的荫蔽之下。正是这棵万年古榕的存在,使得襟云山庄即使在酷暑难耐的旱季,也能在一些时段保持怡人的清凉。
不仅山庄内的房间数量众多,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些悬挂在高大树干上的五间精巧巢居——其中包括三间原木打造的小木屋和两间翠竹编制的小竹房。这些悬于半空的居所虽小巧却五脏俱全,每间都配备了舒适的床铺、实用的衣柜、小巧的桌子和座椅。特别是那群黑白杀竹熊们,他们似乎特别钟爱这些空中楼阁,白天时常懒洋洋地趴在树屋平台上晒太阳,夜晚则钻进屋内酣睡,成了这些巢居最忠实的住客。而这次发现火灾,就是因为睡在树巢高处的黑白杀竹熊敏锐地最先捕捉到。
在大旱灾来临之前的岁月里,西雪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也格外偏爱这些树顶小屋,即使在冬天,他们也常常把铺盖搬到树上过夜。每当有同龄好友或亲戚家的小孩来访,树屋更是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几个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嬉闹说笑是常有的事。最热闹的时候,一间不过方寸的小木屋里竟能塞下三四个孩子,他们的腿脚不得不悬在床沿,或是搭在旁边的柜子和桌椅上,却丝毫不减他们的兴致,反而觉得这样的拥挤更添乐趣。
而这棵神奇智慧树上的智慧果更是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特别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孩子们总是充满期待地围在智慧树下,用稚嫩的童声讨论着:“等秋天到了,智慧果成熟时,我一定要多吃几个!”大人们也常常听到孩子们互相较劲:“我去年吃了三个智慧果,所以这次考试拿了满分!”这种代代相传的美好信念,让每年秋天的智慧果采摘季都成为缙云山最热闹的节日。金秋时节,当智慧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香气时,总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孩子在树下雀跃,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期待,仿佛只要吃下这颗神奇的果实,就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每到西雪家智慧果成熟的季节,西雪家的庭院会挤满人,山间也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众多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队伍蜿蜒曲折,宛如一条长龙在山路上缓缓移动。
西雪盈嵇总是慷慨地免费将新鲜采摘的智慧果分发给前来的人们。不仅如此,随着人潮越来越庞大,西雪家还不得不派出大量人员前往山间各个要道,特别是那些危险的悬崖地段维持秩序,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这项工作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单靠西雪一家和艺术界朋友的力量已难以应对,后来政府部门主动介入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所以,每逢智慧果成熟的日子,人们便能看到数以百计的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甚至医务人员在各个关键节点上执勤,他们分工协作,有的在入口处疏导人流,有的在山道上引导来客,还有的在悬崖边设置防护栏,全方位保障每一位游客的安全,让这个家族活动成为一项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得以安全有序地进行。
自从十年前古陆蓝星遭遇了这场持续且遥遥无期的大旱灾,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生存条件变得极其艰难。在这场旱灾发生之后,由于山上缺水少粮,实在无法维持正常生活,一个原本居住在山区、拥有二十多名成员的艺术大家族不得不集体迁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投奔了位于河岸国都王城的亲戚家,毕竟那里靠近水源,生活相对有保障。
然而,在所有人都选择离开的时候,唯独男主人大画家西雪盈嵇表现出了惊人的固执。这位在艺术界颇负盛名的画家坚持要留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故土,无论旁人如何劝说都不为所动,他坚称,他只有在这里才有魂,才有根,才能找到艺术灵感。最后家人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留在山上。至于家中的勤务人员,经过商议后也只留下了一个年轻女子继续照料西雪的日常生活。其他佣人都各自选择了离开,他们要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要么被政府安排住到了靠近河流水源的新安置点,毕竟在那个干旱的年代,靠近水源就意味着生存的希望。
不过,西雪盈嵇的坚持也并非完全孤独,通常会有三五个忠实的朋友或亲人轮流上山陪伴他,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而在旱灾爆发的第三年,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一家独居缙云山的境况发生了转变。原本迁至河边生活的几十户山民中,又有十多户重返山间,与无数市民、山民和志愿者齐心协力,在这座山上缔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无论是各大媒体,还是国王,世人都一致认为,这一切成就皆源自西雪盈嵇先生在大旱之年坚守山居所激发出来的巨大潜能。
在漫长的大旱时期,江河湖泊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干涸状态,长渎的上游和中游河道露出了大片干裂的河床,而嘉陵江的情况更为严峻,水位降到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最低点。然而即便如此,这些江流仍然保留着珍贵的水源,这已经胜过地球上无数彻底干涸的荒漠地区。
经过三年持续干旱的严峻考验,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深思熟虑后,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襟云山北部的近江区多个山峰上建造巨型水塔,竭尽全力保住这片珍贵的绿色家园。
这个充满智慧的建议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万众响应,激发了缙绫国人民的抗旱斗志。
数以千计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建筑工人开始了不分昼夜的紧张施工,他们在多个山头同时展开这项宏大工程。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里,襟云山顶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成百上千的工人来回穿梭,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响彻云霄,铿锵有力的抬石号子在群山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