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卡斯莫挂断电话,浑身冰冷。

他冲到港口的电子信息牌下,那上面滚动着实时的大宗商品报价。

他找到了聚丙烯的价格——那串红色的数字,与他三天前签合同时相比,已经上涨了百分之七十。

而印尼盾兑美元的汇率,更是像自由落体一样,跌得惨不忍睹。

这意味着,他不仅需要支付比原来多一倍的钱,还需要先用贬值了一半的本国货币,去换取那些变得越来越昂贵的美元。

他的工厂,还没开工,就已经破产了。

他不是唯一一个。

在码头上,无数和他一样的小企业主,正围着货代公司、报关行,绝望地争吵、哀求。

一艘艘满载着原材料的巨轮,像一座座漂浮在海上的金山,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那台在华盛顿地下轰鸣的印钞机,其排气管,正精准地对准了全球经济体系中最脆弱的这群人。

洪水的第一波冲击,不是冲垮了华尔街的摩天大楼。

而是淹没了这些在产业链最底端挣扎求生的、数以亿计的家庭。

开罗,一个普通的社区面包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店主阿里正愁眉苦脸地更换着价目牌。

一块最普通的埃及大饼,价格从1磅涨到了2.5磅。

“疯了!你们都疯了!”一位正在排队的主妇,看到新价格后尖叫起来,她指着阿里的鼻子,“你们这些黑心的商人!想要饿死我们吗?”

“我能怎么办?!”阿里也激动地吼了回去,他指着墙角堆放的面粉袋,“去码头问问!从美国运来的小麦,一夜之间价格翻了两倍!我的面包再不涨价,明天我就得关门,我们全家也得跟着你们一起挨饿!”

争吵迅速演变成了骚乱。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面包店门口,愤怒的情绪像干燥的火绒,被价格上涨的火星瞬间点燃。

很快,抗议的人群走上了街头。

“我们要面包!我们要工作!”

“打倒通货膨胀!”

同样的场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拉各斯、在伊斯坦布尔……

在全世界每一个依赖粮食和能源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上演。

油价、粮价、基础原材料价格,这些关乎普通人生计的数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涨。

无数家庭的毕生积蓄,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这无形的通胀巨兽吞噬得一干二净。

社会秩序的基石——民众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开始出现裂痕。

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都被这些来自底层的愤怒和绝望所占据。

《泰晤士报》的社论标题是:《美元的洪水,淹没的世界》。

德国《明镜周刊》则更为直接:《一场由华盛顿发动的、针对全世界的金融战争》。

全世界,都开始真切地感受到,美元霸权那温柔面纱之下,冰冷而锋利的獠牙。

当它处于稳定状态时,它是全球贸易的润滑剂,是财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