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经济”的爆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世界的经济版图和生活方式。
缔造了这一切的红旗集团,却在万众瞩目之下,选择了一种近乎于“隐身”的姿态。
它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却又不显山露水。
这种“经营世界”而非“统治世界”的姿态,为它赢得了超越所有商业帝国的、近乎于中立和超然的地位。
当全世界都沉浸在这场技术盛宴所带来的繁荣之中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天网”计划那庞大的发射日程表,已经悄然走到了最后一页。
2010年冬,文昌。
一场寒流并未能冷却发射场周围的热情。
来自全球数百家媒体的记者,和数以万计自发前来的民众,将这片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所等待的,是“天网”计划的第60次,也是最后一次组网发射。
这是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告别演出。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神行者”火箭的每一次升空,都像一个精准的钟摆,为这个世界刻画下全新的时间坐标。
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天空之上,日新月异”的感觉。
而今天,这座伟大的时钟,将敲响它最后一声、也是最洪亮的一声钟鸣。
发射进入倒计时,何维的身影出现在了指挥中心的全球直播信号中。
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这一次,他显得格外郑重。
“今天,我们将为‘天网’这个伟大工程,安装上最后一块,也是最特殊的一块拼图。”
他的声音通过“天网”本身,清晰地传遍了全球每一个角落。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用3540颗‘织女星’,连接了城市与乡村,连接了大陆与海洋。但在这个星球上,还有一些地方,它们是人类探索精神的最后前沿,也是地球生态最敏感的神经末梢——那就是南北两极。”
巨幕上,出现了极地冰川和绚烂极光的壮丽影像。
“因此,这最后一批升空的、代号为‘极星’的卫星,将被部署到倾角更高的极地轨道。它们的使命有两个。”
“第一,为日益繁忙的北极航道和全球科学家的极地科考活动,提供100%无死角的通信保障,让知识的探索,不再有禁区。”
“第二,‘极星’将搭载我们最先进的气候传感器阵列,对全球冰盖、洋流和大气数据进行不间断的监测。这份数据,将毫无保留地向全人类公开。因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技术最终、也最高的使命。”
这番话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瞬间点燃了全球观众的情绪。
没有商业的铜臭,没有霸权的野心,只有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深切关怀。
在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中,“神行者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拖着璀璨的烈焰,刺破苍穹。
全世界都在为这场伟大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收官之作而欢呼。
然而,在指挥中心的深处,何维平静地看着火箭的飞行轨迹,眼中闪过的,却是一抹不为人知的深邃光芒。
他知道,“极星”卫星真正的秘密,在火箭飞出大气层之后,才刚刚开始。
这些“极星”卫星上,确实搭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气候传感器。
但它们内部,还有一个占据了近三分之一体积和功耗的、并未写入任何公开文件的核心模块——深空激光通信中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