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祝融探月”载人登月计划的正式公布,何维用一种无可辩驳的姿态,为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与旧航天帝国之间的纷争,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休止符之后,本该是更加波澜壮阔的全新乐章。
然而,出乎所有外界观察家的预料,高调宣布登月之后,红旗航天在接下来的整整半年时间里,却像是突然按下了“静音”键,变得异常低调起来。
除了“太空出租车”依旧雷打不动地进行着月度发射,不断巩固着其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那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之外,关于“载人登月”的实质性进展,外界几乎看不到任何报道。
这种异乎寻常的沉寂,自然引发了外界的无数猜测。
“自由天空联盟”抓住机会,发动了新一轮的舆论攻势,嘲讽红旗航天的“登月计划”不过是一场为了掩盖其技术短板而吹嘘出来的“PPT骗局”。
“从发射卫星到载人登月,这中间的技术鸿沟,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ULA的CEO哈里森·斯科特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言之凿凿,“他们甚至连一套合格的生命维持系统都没有,更不用说载人飞船和月面着陆器了!这不过是一个狂妄的、为了提振股价而编造的谎言!”
这种论调,在西方世界很有市场,也让许多原本对红旗航天充满敬畏的观察家,开始变得将信将疑。
然而,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公众视线之外,在红旗工业集团那庞大商业帝国的最深处,一场远比发射火箭本身更加宏大、也更加烧钱的“内部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
红旗工业集团总部,顶层战略规划董事会议室。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跟随何维一路走来、掌管着帝国各个核心板块的元老级人物,以及代表着集团各大股东利益的董事。
会议室的气氛,与外界的喧嚣截然不同,充满了凡尔赛式的“幸福烦恼”。
主管集团财务的林秋宜,正站在巨大的全息屏幕前,用一种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精准语调,汇报着上一财年的业绩。
“……综上所述,上一财年,集团总营收达到九千七百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百分之四十。其中,航天业务板块,得益于‘太空出租车’和‘在轨服务’的全面商业化,实现营收两千三百亿,净利润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已经成为集团内部仅次于消费电子的第二大利润中心。”
“截止昨日收盘,集团账面上的可动用现金流,已突破一万亿人民币。”
“一万亿”,这个足以让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为之侧目的数字,从林秋宜口中说出,却如同在讨论今天的午餐菜单般平静。
因为对于在座的众人而言,这种天文数字般的盈利,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很好。”
坐在主位上的何维,满意地点了点头。
“各位,”他环视全场,“钱,我们已经多到花不完了。但企业的生命,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讨论集团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下一个能让我们继续保持领先、能让我们投入巨额利润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
何维的话,如同打开了话匣子。
主管“红旗智造”的负责人率先发言:“我建议,我们应该全面进军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领域!我们拥有全球最顶尖的材料科学和精密制造能力,这是研发新药和高端医疗设备的基础。而且,‘太空前哨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零重力、高辐射的‘太空制药’实验室。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的市场规模,也是数万亿级别的!”
紧接着,负责“昆仑”操作系统的钱立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我们的未来在于强人工智慧。我们应该将千亿级别的资金,投入到下一代通用AI的研发中。谁掌握了真正的AI,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一切。登月计划所需要的复杂轨道计算和自主决策系统,本身就是AI最好的试炼场。”
生物制药、通用AI、深海探索、可控核聚变……
一个个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提案,被不断地抛出。每一个方向,都足以再造一个万亿级别的商业帝国。
会议室里的讨论,变得越来越热烈,甚至隐隐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阵营,大家都试图说服对方,自己的方向才是集团的“天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