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在大屏幕上放出的那段【昆仑引擎】模拟画面,展示了火箭返回大气层的恐怖高温。
画面中,一级火箭像一颗倒飞的流星,整个箭体被一层耀眼的等离子体火球完全包裹。
箭体表面,因为与空气的剧烈摩擦,温度瞬间飙升到了骇人听闻的两千摄氏度以上。
【昆仑引擎】的仿真模块,用最直观的红色热力图,清晰地标示出了热流密度最高的区域——箭体底部的发动机区域和侧面的栅格舵。
那里的温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祝融钢”的熔点。
“我们的‘蜻蜓’,必须先学会如何从这座高温地狱里毫发无损地返回。”
“何总工,”负责箭体结构设计的老工程师张怀民,声音沙哑地开口,“传统的航天器,比如我们的神舟飞船返回舱,采用的是‘烧蚀式’防热盾。它通过牺牲自身材料的燃烧和蒸发来带走热量。但那种防热盾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就得彻底更换。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可重复使用’的理念。”
“没错。”一位来自新材料实验室的博士补充道,“而另一种主流方案,是美国航天飞机使用的‘陶瓷防热瓦’。但那种防热瓦又重又脆,每一次飞行回来,都需要耗费数月时间和天文数字般的成本,去检查和更换数千块破损的瓦片。那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快速重复使用’。”
两位专家的话,道出了摆在团队面前的,一个看似无解的两难困境。
一次性的烧蚀材料,成本低但无法重复使用。
可重复使用的陶瓷瓦,又太过脆弱和昂贵。
这就像在“寿命”和“成本”之间,画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道鸿沟,正是当年拖垮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也是全世界所有航天工程师,在面对“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系统”这个终极梦想时,都不得不望而却步的“地狱之门”。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何维身上。
他们已经习惯于,在每一次撞上看似无法逾越的高墙时,等待他们的技术领袖,从一个更高的维度,为他们指出一条全新的,意想不到的道路。
而这一次,何维没有让他们失望。
“你们说的都对。”他先是肯定了两位专家的分析,“单一的材料,或者单一的技术路线,确实无法同时满足‘耐高温’、‘抗热震’和‘低成本可重复’这三个互相矛盾的需求。”
“但谁说,”他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熟悉的,充满了智慧光芒的弧度,“我们一定要用单一的一种材料,去对抗返回的高温呢?”
他走到电子白板前,调出了一份全新的,让所有材料学家都感到陌生的设计方案。
那不再是一块均匀的、单一材质的防热瓦。
而是一种充满了层次感的,如同千层糕般复杂的“复合梯度防热系统”。
“我们的思路,必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管理’。”何维解释道,“我们将不再试图用一种材料硬抗所有伤害。”
他指着那张复杂的设计图。
“你们看,我们的新一代防热瓦,将由三层不同的结构组成。”
“最外层,”他指向那薄薄的,呈现出奇异的乳白色的表层,“将是我们直面高温的‘第一道防线’。它的核心作用,不是‘坚固’,而是‘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