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排气阀,就像是给一个正在发大水的房间,开了几扇小窗户。水流太快,窗户太小,大部分的水和空气,还是会被困在房间里。”
何维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很简单。”
“既然我们无法把房间里的‘空气’和‘水’完美地分离开,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房间里的空气,全部抽干呢?”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劈开了所有人脑中的迷雾。
对啊!
与其想方设法地“排气”,为什么不从根源上,直接隔绝空气?
如果在铝液注入之前,整个巨大的【河图一号】模腔内部,就已经是一个接近绝对真空的环境。
“卷气”这个问题,将从根本上不复存在!
“真空压铸?”陆国兴的嘴唇哆嗦着,说出了这个他只在最前沿的理论论文中,看到过的,近乎神话般的技术名词。
“没错。”何维微笑着点头,肯定了他的猜测。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八千吨压铸机的基础上,再为它增加一套完整的大型真空系统。在每一次压射之前,用零点几秒的时间,将一百多吨重模具那巨大的模腔抽成真空状态。然后再注入铝液。”
这个思路,听起来简单粗暴。
但在场的工程师们都清楚,要实现它,工程难度丝毫不亚于制造压铸机本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一个如此庞大的模具,实现瞬间的高真空密封,并要承受八千吨的锁模力而不泄漏,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堪比奥林匹克夺冠。
“可是,何总工,”一名负责模具设计的工程师,提出了新的疑问,“要实现真空密封,就意味着模具的分型面上,不能有任何缝隙。但是,我们的模具,又必须有排气道和溢流槽来排出多余的金属和气体。”
“谁说真空和排气,是矛盾的?”何维笑了。
他再次操作【红旗CAD】,调出了【河图一号】模具的升级版设计图。
“你们看这里。”他将模具的边缘部分放大。
众人看到,在原有的分型面边缘,何维增加了一圈精密的、带有特殊涂层的凹槽。
“这叫‘真空密封环’。”何维解释道,“在合模的瞬间,我们会通过这圈凹槽,注入一种特殊的惰性密封胶。它会瞬间填满所有微小的缝隙,形成完美的真空腔。而在开模前,我们再通过高温将其瞬间气化,不留任何残余。”
“至于排气,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真空。”
他指向模具内部那些微米级的排气道。
“在抽真空的同时,这些排气道本身,就会成为辅助的真空管路。它们会主动地,将模具最深处残留的最后一丝空气,也全部‘吸’走。”
“这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这是一个利用真空技术,对整个压铸工艺进行的系统性重构。”
何维的讲解,如同庖丁解牛,将一个看似无解的系统性难题,拆解成了一个个清晰、可执行的工程方案。
刚刚还笼罩在众人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我明白了!”赵东升激动地一拍手,“我们这就去改造!我保证,一个月内,在这个大家伙的面套上一个真空罩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红旗智造”车间,再次进入了疯狂的会战状态。
一台由德国普发提供的大型涡轮分子泵组,被紧急空运到了洛城。
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为那台八千吨的巨兽,安装着复杂而精密的真空管路和传感器。
何维则亲自带领软件团队,将真空系统的控制逻辑,与压铸机原有的【红旗工控OS】,进行深度的软件集成。
他们要确保“抽真空”和“压射”这两个动作,能够以毫秒级的精度,完美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