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距离首都三十公里外的一片空旷沙漠上,上百台巨大的推土机和工程车辆,如同苏醒的巨兽开始轰鸣。

一支由皇家卫队直接保护的施工队伍,进驻了这片被命名为“希望绿洲”的区域。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以很快的速度和效率,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完成了通路、通电、通水、平整土地等所有前期基础建设。

一座座巨大的,有着白色穹顶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

一座座为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准备的,配备了最先进生活设施的公寓楼也同期建成。

这里,在短短一个月内,从一片黄沙之地,变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而与此同时,在万里之外的洛城。

红旗工业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何维回到国内后,立刻下达了命令。

一个专门为中东项目成立的“海外工程事业部”,迅速组建。

上百名最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从集团内部和联盟企业里被抽调出来。

他们通过了了最严格的技术培训。

几十个巨大的集装箱,在红旗厂的仓库里被陆续装满。

里面有成套的“红旗动力”I型发动机的标准模块散件,有孙正平的实验室里刚刚下线的,第一批虽然简陋但却稳定可靠的“三轴焊接机器人”。

有陈博他们测绘和仿制出来的,虽然精度暂时达不到德国原厂标准,但却完全够用的国产化机床设备。

甚至,还有为了解决当地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由何维亲自设计的,一条半自动化的,带有防呆和纠错功能的“傻瓜式”发动机组装流水线。

当这几十个装满了中国工业未来希望的集装箱,通过海运,抵达中东的港口,再被一辆辆重型卡车,运抵那座沙漠新城时。

那些前来迎接的中东官员和技术人员,看着从集装箱里卸下来的,闪烁着金属光芒的崭新机器和零件。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震撼。

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了一种来自遥远东方的严谨和高效,以及充满了磅礴力量的“中国速度”。

接下来的两个月。

何维和他的专家团队,就住在了这座“希望绿洲”里。

他们没有去享受那些奢华的招待。

而是和第一批抵达的中国技术工人们一起,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吃住在工地上。

白天,他们在那些巨大的厂房里,顶着超过四十度的高温,亲自指导当地的工人,安装和调试那些从中国运来的设备。

晚上,就在简易的办公室里,修改图纸讨论方案,解决白天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语言不通,就用手势和图纸比划。

水土不服,就用最坚韧的意志去克服。

在最初的日子里,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当地的工人,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他们很难适应这种高强度,高精度的工厂化作业。

他们看不懂复杂的图纸,也经常会搞错零件的安装顺序。

面对这种情况,孙正平的自动化团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带领着手下的年轻工程师,连熬了几个通宵,为那条半自动化的流水线,重新编写了一套更简单的控制程序。

每一个工位前,都安装了一个小屏幕。

工人只需要按照屏幕上的动画提示,拿起正确的零件,用正确的工具,拧紧正确的螺丝。

一旦出现错误,系统就会立刻发出警报,并且锁定下一个工序。

这种近乎“保姆式”的教学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操作难度,也降低了操作失误的概率。

而陈博和他的机械团队,则把所有的标准模块,都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