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斯看到这台机器时,他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Z80……微处理器?”他失声喊道,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你们……你们有计算机?”
在1982年的中国,计算机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的国宝级设备,只有在国家最顶尖的科研单位里,才有可能见到一两台用于科学计算的大型机。
而眼前这个,是何维在AI的指导下,用各种进口电子元器件拼凑出来的“土制单板机”。
何维熟练地用一根数据线,把它和那个闪着绿光的圆形屏幕,以及操作台连接起来。
在那些拨动开关上,飞快地拨动了几下,像是在输入一段神秘的指令。
小小的显示屏上,亮起了一行绿色的数字:
【目标硬度:HRC 70】
【目标韧性:≥45 J/cm2】
【表面渗层深度:0.5 mm】
何维输入完参数,没有再做任何动作。
他转过身,对满脸震惊的两位德国专家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里希特教授,施密特先生。接下来的过程,将不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
“我为这台设备,设计了一套‘全闭环自适应控制系统’。它会根据预设的目标,以及实时监测到的炉内等离子体辉光光谱,自动调整所有的工艺参数,直到达到最完美的处理效果。”
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里希特和汉斯的心中轰然炸响。
全闭环!
自适应!
自动控制!
这些词,在80年代初,对于热处理领域来说,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当时的德国,最先进的设备,也只是实现了“半自动控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根据仪表盘上的数据,手动进行调整。
而何维现在告诉他们,他已经实现了全自动的控制!
“这……不可能!”汉斯下意识地反驳道,“辉光光谱的分析,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和极其复杂的算法!就算是我们柏林洪堡大学的大型机,也不可能做到实时分析和反馈!”
何维笑了。
他指了指那个闪烁着绿色波纹的圆形屏幕。
“施密特先生,你看的不是雷达。那是我们自己研制的,一台简易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它的原理,其实和分析天体成分的光谱仪一样。”
“当不同能量的氮离子轰击钢材表面时,会激发出不同波长的辉光。这台仪器,可以捕捉到这些辉光,并把它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字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顿了顿,抛出了最后的,也是最核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