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京城专家们的“下马威”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天高云淡。

装备部第五十七研究所的一号测试中心,气氛庄严肃穆。

这个地方,平日里戒备森严,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而今天,这里更是汇集了一群大人物。

测试中心宽敞明亮,各种来自德国、瑞士和日本的精密仪器,静静地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房间的一侧,已经坐了十几个人。

他们,就是今天这场特殊“评审会”的专家组成员。

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老花镜,气质儒雅的老者。

他叫王立行,是国内金属材料学领域的泰斗,几十年前曾留学德国,是中国热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身边,坐着来自航空部、船舶总公司、兵器工业部的总工程师,还有几位从国外归来的顶尖专家。

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领域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张援朝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坐在他们对面。

他的表情很平静,但紧紧握着的茶杯,还是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知道,今天这些专家,是中国科技的脊梁,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有着知识分子固有的骄傲和固执。

他们信奉数据,信奉经典理论,信奉经过千百次验证的国外先进经验。

想让他们承认,一个连大学校门都没进过的十八岁工人,搞出来的“土法”技术,能超越他们穷尽一生研究的成果,这无异于一场认知上的革命。

何维和刘总工,在小李的引领下,走进了测试中心。

当那十几道凝聚了顶级智慧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时,饶是见过些场面的刘总工,也瞬间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手心都冒出了冷汗。

他感觉自己不是来汇报成果的,倒像是一个即将参加答辩,面对十几位主考官的学生。

何维却依旧平静。

【启示】AI的视野中,这些专家的身份、履历、研究方向、甚至发表过的主要论文,都以数据卡片的形式,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何维对他们,了如指掌。

“张代表,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小同志?”

王立行院士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了何维身上。

他的语气很和缓,但那审视的目光,却带着一种天然的权威感。

“是的,王老。”张援朝站起身,郑重地介绍道,“这位,就是红星机械厂的何维同志。他身边的,是他们厂的总工程师,刘庆华同志。”

专家们纷纷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怀疑。

他们实在很难把眼前这个略显单薄的年轻人,和报告里那个“创造奇迹的天才”联系在一起。

何维把那个长条木盒,轻轻地放在了房间中央那张巨大的不锈钢检验台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个神秘的木盒吸引了。

“开始吧。”王立行院士淡淡地说。

刘总工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打开了木盒。

他正准备按照昨天晚上准备好的腹稿,开始详细介绍这项技术的研发背景、理论基础和工艺流程。

“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