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东渡前夜

昆仑基地的夜晚,被悬浮舰队投下的冷光和内部稀疏的灯火切割得支离破碎。白日的喧嚣与修复的噪音逐渐沉寂,但另一种更令人不安的声响,却在钢铁的缝隙与拥挤的避难所中悄然滋生——那是猜忌的低语、恐惧的喘息,以及资源配给时不可避免的压抑争执。

吴锋走在返回自己临时住所的通道里,脚步因疲惫而略显蹒跚,但脊梁依旧挺得笔直。沿途遇到的士兵和幸存者,大多会停下脚步,向他投来复杂的目光。那目光里,有对英雄的敬意,有对幸存者的庆幸,但更多的,是一种仿佛看待异类般的审视与疏离。他与舰队过于密切的关联,尤其是与流着“非人之血”的铁骸并肩作战的经历,让他也仿佛被染上了一层难以言说的色彩。

他的临时住所是一个原本用作储藏间的狭小舱室,除了一张简易床铺和一张金属桌外,别无他物。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金属锈蚀的混合气味。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闭上眼睛,秦风的话语在脑海中回响。

舟山群岛……海底研究所……古老的信号源……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跳出基地内部日益令人窒息的政治泥潭和信任危机,用行动去探寻真相、寻找破局希望的机会。但同样,这也是一次风险极高的远征。东南沿海,是末世初期沦陷最早、受创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盘踞的变异体群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野蛮进化,早已变得光怪陆离、危险莫测。更何况,还有神出鬼没的“归墟教”和可能存在的“清理者”残余。

留下,或许能凭借战功和资历,在基地内部争取更多话语权,尝试弥合裂痕,但那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内耗的道路。离开,则意味着将后背留给未知的盟友和潜在的敌人,独自深入虎穴。

他想起老猫、老何、周锐、林曼、小雅……那些已经逝去或失踪的面孔。他们的牺牲,难道只是为了换取在这钢铁坟墓中苟延残喘并在猜忌内斗中耗尽最后一丝元气吗?

不。

吴锋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必须去。不是为了秦风,也不是为了某个虚无缥缈的“守护者协议”,而是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为了那些还在挣扎求生的人,为了给这个看不到尽头的黑暗,亲手点燃一缕可能照得更远的火焰。

他拿起桌上的战术平板,开始筛选队员名单。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在紧张的筛选、谈话和装备准备中飞速流逝。

吴锋最终敲定了一份十二人的小队名单。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平衡与实用的组合:

核心骨干(4人):

吴锋:队长,负责全局指挥与决策。

山鹰:尽管左臂伤势未完全康复,但他精准的狙击技术、丰富的侦察经验和对电子设备的精通,是队伍不可或缺的“眼睛”和远程保障。吴锋亲自与他长谈,山鹰只问了一句:“头儿,你觉得这条路对吗?”得到吴锋肯定的眼神后,他便不再多言,默默开始整理装备。

赵强:那名年轻的昆仑列兵。他在多次战斗中迅速成长,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对吴锋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吴锋需要这样忠诚且可塑的新血。

铁骸:舰队代表,特殊作战单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此次行动得到了舰队的全力支持。他强大的单兵战力、对异常能量的感知能力,以及可能存在与舰队即时通讯的手段,都是重要保障。尽管他的“非人”特质可能引发内部紧张,但吴锋认为,与其让猜忌在基地发酵,不如将其置于自己眼皮底下,在行动中建立真正的了解。

技术支援(2人):

一名来自基地通讯部门,精通老旧设备维护和应急通讯建立的技术军士(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