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最后一丝醇香尚未从空气中彻底消散,南洋城就已经在黎明的晨曦中,切换回了高效的节奏。
没有宿醉的慵懒,没有节庆后的懈怠。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海雾,照亮这座初生的城邦时,一支特殊的队伍已经在何维的塔楼下集结完毕。
他们是南洋城工程部的核心骨干。
他们穿着统一的、耐磨的深色麻布工作服,手中握着的各种造型奇特工具:刻着精密刻度的测距杆、挂着青铜重物的准垂线、以及几十米长的、用植物纤维编织而成的测量绳。
何维走下塔楼时,已经换上了一身同样的劲装。
昨日的温情与柔和被收敛得一干二净,换上了是工程师的严谨与统帅的决断。
他目光如炬,扫过眼前这支由从上海港带来的工程团队。
他们是优秀的石匠、木匠和测绘员,是这座城市建设的基石。
“出发。”
何维率先迈开脚步走出南洋城,在他身后一行数十人,沉默而迅速地跟上,向着城市东部的海岸线走去。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内河码头。
这相对简单。
京那巴当岸河的下游河道宽阔,水流平稳。
何维很快就在距离主城区仓库区最近的一段河岸,找到了理想的地点。
这里的河岸由坚硬的岩层构成,地基稳固,能够承受未来重型货物的装卸压力。
“杨石,用测深锤。”何维下令。
杨石立刻指挥两名队员,划着一艘小独木舟,将一个系着长绳的、标准重量的青铜锤沉入水中。
通过绳子上每隔半米打的结,他们很快就测出了近岸的水深。
“何维大人,离岸五米处,水深三米。十米处,水深五米。完全足够我们现有的船只停靠。”杨石大声回报。
何维点点头,在随身携带的鞣制兽皮图纸上,用木炭笔迅速标记下了位置和数据。
“内河码头,就定在这里。”
紧接着,是更为复杂的海港选址。
队伍沿着海岸线,向南行走了近五公里。
何维时而攀上高耸的礁石,观察洋流的走向;时而停在沙滩上,仔细研究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
他的脑中还记着上海港的建设过程和资料。
但此刻,他必须用这个时代最原始的方法,来重新验证在上海港取得的经验。
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一处天然的月牙形海湾。
海湾的南北两侧,都有巨大的山体作为天然屏障,可以有效抵御来自特定方向的强风和海浪。
更重要的是,海湾的入口处,还有几座巨大的礁石岛屿,如同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将外海的汹涌波涛层层削弱。
“就是这里。”何维指着那片平静如湖泊的海湾,“这里,将是南洋城望向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