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的旅途,充满了期待,也带着一丝近乡情怯的陌生感。

何维没有选择乘坐最快的信使船,而是换上便装,带着几个学者,以一个普通“游学教师”的身份,悄然地加入了返回铜都城的商队。

他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在他离开的这五年里,他亲手建立的这个联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果,令他震撼。

当他们的船队,抵达渔港城时,他几乎已经认不出这座由他亲自规划的城市。

当初那个略显简陋的水上交易中心,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繁华的内河港口。

数以百计的大小船只,挤满了拓宽了数倍的水泥码头。

穿着不同服饰、说着不同方言的商人,在这里进行着交易。

高大的吊脚楼仓库沿岸而立,银行的分行前,永远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了第一代经过改良的“舢板货船”。

那种平头、宽体、吃水浅的大肚子货船,虽然速度不快,但其运载量,是传统独木舟的几十倍。

正是这些丑陋却实用的“水上卡车”,支撑起了整个联盟日益庞大的物资流通。

“这是岩执政去年亲自颁布的‘以船换税’的新法令。”随行的渔港城官员,骄傲地向他介绍,“任何商人,只要愿意投资建造这种新式货船,就能减免未来三年的商税。现在,整个下游,所有的部落,都在疯狂地造船!”

何维点点头,心中对岩的欣赏,又多了几分。

这个木讷的工匠,治理起城市来,同样带着一种工匠特有的实用主义和创造力。

当他踏上那条通往铜都城的、已经全线贯通的水泥大道时,这种震撼,变得更加强烈。

道路的两侧,不再是荒芜的田野。

一个个新兴的、以特定产业为核心的“卫星村镇”,已经初具雏形——有专门负责烧炭炼铁的“煤钢镇”,有集中进行畜牧产品加工的“牛羊镇”,甚至还有一个专门为过往商队提供食宿和补给的“迎宾镇”。

整个铜都城,已经不再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市。

而是变成了一个以主城为核心,由无数个功能性城镇和交通网络组成的、庞大的“城市群”。

当那座笔直的方尖碑,出现在地平线上时。

何维的眼眶湿润了,心中百感交集。

他有一种强烈的、近乎于荒谬的感觉——自己,仿佛只是离开家乡许久后,归来的一个普通游子。

而这座城市,已经在他不知道的时候,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成长的节奏。

他感到了一丝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

他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学宫里,那座属于他的安静庭院。

推开门,他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是阿雅。

五年的光阴,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更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