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头山一号”水田犁的诞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这片广阔的南方湿地,激起了层层叠叠的巨大涟漪。
最初的改变,发生在彭头山城内部。
第一批由铜都城工匠流水线生产出的一百张标准水田犁,被分配到稻部落农夫手中,一场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悄然降临。
过去需要整个部落所有壮劳力,花费数月才能勉强完成的翻地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十个经过简单培训的农夫,驾驭着同样数量的水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轻松地完成了,而且翻耕的深度和质量,远超以往。
大量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束缚中,被解放了出来。
何维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没有让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闲置下来,而是立刻将他们编入了新的、更专业化的生产部门。
一部分人,成为了新城建设的专业建筑工。
另一部分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则被送入了新开设的“竹木工坊”,学习如何利用南方丰富的竹木资源,去制作更精巧的家具、农具,甚至是纸张。
何维发现,这里生长的某种特殊竹子,其纤维细腻而坚韧,是比上游产出麻布更优质的造纸原料。
一个以“竹浆纸”为核心的、全新的造纸产业,在这座南方新城,悄然萌芽。
而这场技术革命的涟漪,很快就扩散到了彭头山城之外。
起初,只是生活在周边的、与稻部落素有来往的小部落,好奇地前来观望。
当他们亲眼看到,那曾经和他们一样,只知道用木耒辛苦刨食的稻部落族人,如今却能驾驭着水牛,轻而易举地开垦出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大片良田时,那种视觉冲击力,是颠覆性的。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快地传遍了整个澧水流域。
越来越多生活在下游和沼泽地带的、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部落,开始派来他们的使者。
他们划着独木舟,带着自己部落最珍贵的特产——风干的鱼、罕见的皮毛、美丽的羽毛,来到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请求“彭头山城的神明”,赐予他们那种能够让土地自动翻滚的“神犁”。
何维,并没有选择无偿地赠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