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十年,在铜都城平稳而又高速的发展中,悄然逝去。
何维,不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王,甚至也不再是那个在学宫里亲自授课的“何老师”。
他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近乎于隐士般的“着书者”。
他搬进了铜都学宫最深处的一座独立庭院里,与世隔绝。
白天,他把自己锁在藏书阁的顶楼,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堆满了草稿和参考资料的“实验室”。
他凭借着自己那点残存的记忆,和从燧、觅等人那里学来的大量实践经验,艰难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着那些更艰深的领域——《植物图鉴》、《矿物志》、《基础化学》、《星象观测录》。
他的撰写速度,越来越慢。
因为他发现,他脑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常识”,有越来越多的部分,在这个世界的实践中,出现了偏差。
比如,他发现,这里的很多植物,根本不在他前世的认知范围内。
它们的药性、生长周期,都需要觅和禾根,带着学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长达数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得出初步的结论。
他还发现,这个世界的天空,与他记忆中的星图,有着极其细微,却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为了绘制出第一张精准的本地星图,他指导工匠,制造出了最原始的观星仪器,然后,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无数个寒冷的夜晚,进行着枯燥的观测和记录。
他越来越不像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更像一个真正的“科学的研究者”。
他提出的,往往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或者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颠覆性的猜想。
而验证和完善这些猜想的,则是学宫里那些成长起来的、充满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年轻学者们。
知识的火种,已经被他点燃。
而这团火,已经开始拥有了自我燃烧、自我壮大的能力。
这让何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也将他,从那种“无所不知”的沉重枷锁中,解放了出来。
他,终于不再是唯一的“神”。
而阿雅,则依旧是这座巨大城邦最冷静、最可靠的“大脑”。
二十年的执政生涯,早已将她身上最后一丝属于少女的青涩,打磨得干干净净。
她变得更加沉稳,也更加威严。
每一个从她口中发出的命令,都如同最精密的齿轮,驱动着铜都城、都护府、渔港城这三座城市,以及数十个附庸部落,有条不紊地运转。
但每当夜幕降临,当她脱下那身象征着执政官权威的深色长袍,回到那座安静的庭院时,她又会变回那个温柔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