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目睹不公而退缩,只求个人功名安稳那读圣贤书所为何来?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这诗便如同长了翅膀,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迅速传开。

其用语之俚俗,讽刺之辛辣,在市井坊间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茶楼酒肆里,说书人也把这事编成了话本子,惊堂木一拍,便引来满堂喝彩;

学堂书院中,学子们窃窃私语,眼神里尽钦佩。

当然这风,也吹进了重重宫墙之内。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

梁帝放下手中的奏报报,上面赫然抄录着那首《咏针》。

他默念了一遍:“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半晌,梁帝摇头失笑,将那纸笺递给侍立一旁的老太监:“刘伴伴,你瞧瞧,这小子…....”

他的语气颇为复杂,听不出是喜是怒。

大太监刘公公躬身接过,快速扫了一眼,心中已然明了。

刘公公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回道:“陛下,这诗…用语未免太过粗鄙直白,有失读书人体统。此子性情狷介,易惹事端。”

“粗鄙?直白?”梁帝手指轻轻敲着紫檀桌面,目光深邃,

“朕看他是故意的。我看那吴县令也是个滑头,就会看人下菜碟,这次被一个小子用如此俚俗之诗骂得哑口无言,怕是成了满朝文武的笑柄了。”

他顿了顿,似是想到了什么,语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宠溺与责备:

“这小子,确有几分急智和胆色。只是…心思不用在正道上。

有这才华,去考个功名,堂堂正正为朝廷效力不好吗?偏要学那泼皮骂街,行此剑走偏锋之事。”

这话听着是批评,但刘公公跟在梁帝身边几十年,如何听不出那话语深处的欣赏?

梁帝是马背皇帝,骨子里并不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