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动后的严管期,成了张默难得的喘息之机。虽然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监舍,精神压力巨大,但至少暂时远离了工厂的劳作和放风时无处不在的明枪暗箭。他利用这段时间,疯狂地投入到对自身能力的“淬炼”之中。
能力的失控和失真,是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修筑“堤坝”阻挡信息洪流,而是开始尝试更精细的操控。他将脑海中那些杂乱的风险信号进行分类、分级,像整理一团乱麻,强迫自己识别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噪音”,哪些是值得关注的“信号”,哪些是致命的“警报”。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如同在脑海中进行一场没有麻醉的外科手术。他常常因为精神过度集中而呕吐,夜晚被光怪陆离的梦境碎片折磨得无法安眠。但效果也是显着的。他对能力的掌控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信息的洪流不再是完全的灾难,他开始能从中提取出更清晰、更有价值的情报。
教授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变化,但没有催促,只是保持着沉默的观察,仿佛在等待一件兵器完成最后的打磨。
严管期结束的前夕,新的“作业”终于来了。这一次,不是纸条,而是通过“老鼠”传递的一句极其隐晦的口信:“看看‘仓库老吴’最近和‘外面’的联系,有没有夹带‘私货’。”
“仓库老吴”,指的是那个负责工具和部分物资仓库管理的犯人,有点小权力,平时也做些倒腾香烟、零食的小生意。“外面”,显然是指监狱之外。“私货”,则意义不明,可能是违禁品,也可能是……信息。
这个“作业”比之前的更加阴险。它不再是评估风险,而是直接让张默去窥探一个具体的人是否在进行违规操作,这相当于让他去搜集“罪证”。一旦坐实,老吴的下场可想而知。这更像是一份“投名状”,逼他亲手将另一个人推向深渊,彻底绑上教授的战车。
张默内心挣扎无比。老吴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也罪不至死。能力的“内视”扫过老吴,反馈回来的主要是【贪婪】、【侥幸】和一些低级别的违规风险,并未感知到特别危险的“私货”迹象。
但他不能违抗教授。拒绝的后果他承受不起。
他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要给出教授想要的信息,又要尽可能避免对老吴造成毁灭性打击。
接下来的几天,张默将能力的焦点集中在了老吴身上。他仔细观察老吴的行为模式,监听(通过增强的听觉和感知)他与狱警及其他犯人的交流碎片,试图拼凑出真相。
他发现,老吴确实在和外界采购人员接触时,会利用职务之便夹带一些超量的调味品或劣质茶叶进来,转手牟利。这是常见的违规,但算不上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