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瞬间冲散了她最初的紧张,语气变得自然而动情。
小艳被姐姐的话触动,也放松下来,接过话头,拿起一副婴儿穿的小虎头鞋:“这是…这是按我们小时候穿的样子做的。纳鞋底,绣虎眼,一针一线都得功夫。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她说着,顺手拿起针线,在镜头前演示起如何给虎头“点睛”。纤细的银针在她指尖翻飞,彩色的丝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渐渐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虎眼。
她的动作流畅而专注,整个人仿佛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镜头的存在。那份沉静和手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却极具力量的语言。
评论区开始滚动起来。 “哇,阿姨手艺真好!” “这才是真国货啊!” “虎头鞋!给我未出生的宝宝预定一双!” “主播多说说话呀?”
小丽看着评论,忽然开口:“手艺好是一方面,关键是材料实在。我们的绣线是天然蚕丝染的,布是纯棉老粗布,孩子贴着皮肤穿也放心。不像有些化纤的,看着亮,不吸汗。”她一开口就是产品经理的调性,务实,直接,却莫名让人信服。
小梅趁机在一旁补充:“对的哦家人们,我们所有材料都保证天然环保。今天直播间所有作品,都是合作社的阿姨们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独一无二。今天首次开播,福利价!看中的赶紧下单,点击下方小黄车一号链接!”
气氛逐渐热络。
小梅适时地将王大姐等几位老工人请到镜头前。她们一开始更是拘谨,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满是茧子的手对着镜头直摆。
但在小红小艳的鼓励下,她们开始磕磕绊绊地讲述自己如何从下岗女工变成“绣娘”,如何从迷茫绝望到如今能靠手艺挣钱养家,如何互相学习、教授年轻人。她们的语言质朴,甚至带着浓重的乡音,却因为无比真实而格外动人。
她们展示着因长年劳作而有些变形的手指,却又用这双手绣出最精美的图案,这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屏幕另一端无数人的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绣这个‘喜鹊登梅’,图个吉利,希望我家小子明年高考能考上…” “这个‘福’字,是跟小艳厂长学的,她说针脚要密,心要静,福气才留得住…”
评论区彻底沸腾了,点赞数飞速上涨,订单提示音叮咚叮咚响成一片,几乎连成了音乐。
小梅和后台运营的同事忙得不可开交。
“王阿姨,很多人问您手里那个‘花开富贵’的摆件卖不卖?” “张姨,您再详细说说那个针法…” “想要同款!求上链接!” “支持阿姨!支持非遗!”
小红看着这火爆的场面,看着工友们脸上逐渐绽放出的自信光彩,眼眶微微发热。
她想起自己刚开超市时被抵制的寒冬,想起百货公司改制时的勾心斗角,何曾想过有一天,她们姐妹和这些工人们,会以这样的方式,把家乡的手艺、把自己的故事,直接送到天南地北的陌生人面前?
她不再需要小梅提示,主动拿起一件件产品,讲述背后的设计灵感、寓意和手艺人的故事,语气越来越从容,甚至带上了她当年做百货经理时介绍新品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