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伙伴?”王大姐失声叫道,“小艳厂长,这…这能行吗?他们那手艺……”
“手艺可以教!标准我们可以定!”小艳的语气坚定起来,“他们缺的是技术,是标准,是稳定的订单和合理的价格,而不是坑蒙拐骗的心思!如果我们能以合作社为核心,统一原料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把一些简单的工序、或者技术要求不高的产品,外包给这些家庭作坊,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代工,我们严格质检,合格的就收购,贴上我们的标。这样,他们有了正经收入,我们扩大了产能,还能从源头上减少假货!”
这个想法太大胆,太出乎意料。
工坊里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赞成,觉得这是大格局,能解决根本问题;也有人反对,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担心质量把控不了,反而砸了招牌。
梅小红却猛地一拍手,眼中满是激赏:“好!小艳,你这个想法好!这才是真正的治本!这不就是以前大厂带小厂的联营模式吗?只不过我们是用品牌和标准来整合!这事我觉得可行!我们可以先试点,找几家态度好的、愿意学的作坊合作看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妹梅小丽在深圳得知这个想法后,也打来电话表示支持:“我同意!眼光要长远!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扩展和赋能。这才是现代企业该有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技术支持的话,我让阿鹏他们看看,能不能设计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降低代工门槛,保证基础质量。”
有了姐妹的支持,小艳有了底气。
她说服了合作社的管理层和核心工友,决定尝试这条前所未有的“化敌为友”、“疏堵结合”的道路。
与此同时,品牌的重建与升级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教训是惨痛的,他们绝不能再在品牌保护上留下任何漏洞。
首先,在林律师的指导下,“梅家”和“云绣”商标第一时间提交了注册申请。
其次,小艳推出了一个极具人情味和辨识度的“匠人身份证”制度。
每一双出自合作社正式工友之手的袜子,都会附上一张精美的小卡片,上面印有制作这双袜子的工友的照片、姓名、工龄,以及一段简短的心里话或小故事:
“王爱娟,工龄25年,原县棉纺厂挡车工。愿这双袜子带给您棉纺厂时代的温暖记忆。” “李秀芳,康复中心首批学员。针线让我重拾自信,愿您也能感受到这份力量。” “赵小梅,合作社新生代学员。一针一线,织就未来梦想。”
这个小卡片成本不高,却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独特性和情感连接。
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一双袜子,更是一份故事,一份支持,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共鸣。
果然,“匠人身份证”一经推出,大受欢迎,甚至成了收集品。
针对防伪,大姐梅小丽再次展现了她的技术和远见。
她派工程师阿鹏带团队过来,专门为合作社开发了一套微型的防伪芯片(RFID标签技术早期应用)。这种比米粒还小的芯片,可以巧妙地嵌入袜子的标签或特定位置里,消费者通过合作社提供的简易扫描器(初期在超市和专柜配备),或是用未来普及的智能手机(小丽已考虑到技术趋势),就能读取芯片信息,验证产品真伪,甚至能看到这双袜子的“诞生历程”——哪位工友在何时完成。这套系统成本相对较高,主要用于中高端产品线,但它代表了品牌在技术防伪上的决心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