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信中没有过多指责造假者,而是深情地讲述了“云绣”品牌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群下岗女工和工伤康复者用颤抖的手重新握起针线,在废墟上编织希望的故事;每一双袜子,都凝聚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以及重新赢回的尊严;这小小的针脚,连接着的是百十个家庭的温饱与体面。
她写道:“我们追求的,不是暴利,只是那一针一线换来的、有尊严的生活。而如今,粗制滥造的仿冒品不仅窃取了我们的设计,更践踏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尊严,伤害了信任我们的消费者。我们恳请社会公众,支持用心做事的良心产品,共同守护‘一针一线的尊严’。”
这封信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写完后,小艳把它交给林律师润色法律措辞,然后亲自送到了《梅林县报》的编辑部。
小主,
送信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县报的编辑显然也听说了些风声,面露难色,犹豫着不敢发,暗示这事牵扯复杂。
小艳没有退缩,她平静而坚定地说:“编辑同志,这封信里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事实,都是我们百十号人的心声。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如果连真实和正义的声音都不能发出,那还谈什么为民发声?如果你们不发,我会去找市报,省报!”或许是她的真诚打动了人,或许是她的坚持让人无法回避,最终,编辑部同意在下一期的副刊版面,以一个相对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封公开信。
就在县报排版的同时,小妹梅小丽在深圳的行动也取得了突破。她接到姐的电话后,愤怒之余,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必须打破地方上的信息壁垒和可能存在的保护伞,需要更高层级、更广泛范围的关注。她想到了媒体。
她没有选择普通的消费者维权投诉,而是联系了一位在深圳颇具影响力的财经调查记者朋友。
这位记者对“民族品牌”、“底层创业”、“地方保护”这类话题极其敏感。小丽将前后经过、真假产品对比照片、商标抢注的蹊跷、甚至工商部门敷衍的证据(偷偷录了音)以及陈伟民可能幕后操纵的线索,全都打包发给了记者。
“这不是简单的造假,这是一个本土良心品牌在崛起过程中,遭遇的恶意绞杀,背后是复杂的地方利益和个人恩怨,非常典型,很有报道价值。”小丽在电话里冷静地分析。
记者果然兴趣浓厚,立刻派出一个采访小组,秘密前往梅林县和那个乡镇作坊进行暗访。
他们用隐藏摄像机拍下了作坊恶劣的生产环境、劣质的原料、粗滥的工艺,也采访了周边知情却不敢明说的村民,甚至还拍到了王富海和某些“上面的人”私下接触的画面。
这些触目惊心的影像和调查,很快形成了一篇重磅报道《“云绣”之困:良心工艺何以不敌劣质仿冒?》,并配发了暗访视频,在深圳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刊和其网络新媒体平台同时发布。
深圳媒体的报道像一颗炸弹,瞬间将“梅林县”、“梅家云绣”、“假冒作坊”等关键词推上了区域热点。网络的传播速度远超地方小报,报道被大量转载、评论,舆论一片哗然。
很多外地消费者这才知道原来自己买到的便宜“梅家袜”竟是假货,纷纷发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