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当地一些原本依靠垄断贸易获利的军官和豪强,明里暗里使绊子,散布流言,说这是“秦牧沽名钓誉之举”。
是“与狄戎暗通款曲的准备”,企图搅黄试点。
“……侯爷,情况比预想的复杂。”
章山在信中写道,“李将军虽全力支持,但下面的人执行起来,阻力重重。
顾先生的门生与人辩经尚可,处理这些实务纠纷,经验不足。
我们人手有限,有些捉襟见肘。”
北境的困境,印证了秦牧的预感。
改革绝非易事,尤其是在利益盘根错节的边地。
秦牧立刻回信,指示章山:“……不必急于求成,首要在于站稳脚跟。
选择阻力最小、条件最成熟的点先行突破,做出样板。
对于阻挠者,可请李将军施以雷霆手段,抓几个典型,以儆效尤。
同时,要注重发动普通士卒和百姓,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知道,北境的成败,不仅关乎试点本身,更关乎他整个战略的生死。他必须亲自去一趟北境!
然而,还没等秦牧动身,一场更大的风波,已悄然逼近。
州府的几位豪商巨贾,联名向州牧乃至京城都察院递上了状纸,罗列了黑山货行“十大罪状”。
从“垄断市场”、“哄抬物价”到“私设武装”、“交通边将”,言辞激烈,证据“翔实”(自然是伪造或断章取义)。
同时,在他们的操纵下,市井间关于秦牧“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流言再次甚嚣尘上。
这一次,对方的攻势更加凶猛,牵扯的利益方更多,背后的能量也更大。
秦牧站在村塾的窗前,看着窗外在阳光下蓬勃生长的茶园,目光沉静。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这不再是与一两个政敌的较量,而是与一个庞大、顽固的旧有利益体系和思维模式的正面碰撞。
他攥紧了拳头,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更加坚定的斗志。
“既然避无可避,那就战吧!”他低声自语。
“让我看看,是你们编织的罗网坚韧,还是我手中这柄为民请命、务实求变的利剑,更加锋利!”
黑山村的星火,在北境的风沙和朝堂的暗流中,摇曳着,却顽强地燃烧着。
一场关乎道路与方向、新旧势力激烈交锋的大幕,正缓缓拉开。
就在外界暗流汹涌,弹劾的奏章与污蔑的流言如同乌云般向黑山村压来之时。
村子里却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时值初夏,卧牛山郁郁葱葱,新修的水渠潺潺流淌,灌溉着两岸绿油油的禾苗。
茶园里,村民们正在忙碌地采摘着第一茬春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青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