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和工匠小组几乎是不眠不休,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那名为“弩”的新式武器的试制中。林逸提供的草图虽然简洁,但其中蕴含的机械原理对他们而言却是全新的领域。
最初的两天,失败接踵而至。不是弩臂强度不够在张弦时断裂,就是简陋的木质弩机(悬刀和望山)咬合不紧,无法有效挂住弓弦,或者释放时卡顿严重。地上堆满了各种形状的失败零件。
但阿木没有气馁,他牢记林逸“不要怕失败”的嘱咐,带着几个同样年轻的工匠,一次次修改方案,调整尺寸,尝试不同的木材和打磨方式。林逸也时常过来查看进度,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从原理上进行点拨,比如解释杠杆省力的道理,指导他们如何优化弩机咬合面的角度以减少摩擦。
到了第三天下午,转机出现了。
他们选用了一块韧性极佳的老柘木作为弩臂,经过反复烘烤定型,强度大增。弩机部分,则采用了一种质地坚硬的铁木,由手最巧的一名工匠用刻刀和砂石一点点打磨,终于做出了几个表面光滑、尺寸精准的部件。
当最后一件零件组装完成,一把造型古朴、甚至有些粗糙的木质弩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弩身长约两尺,弩臂横展,牛筋绞合的弓弦紧绷着,散发着力量感。
“先生!做好了!您看看!”阿木兴奋地捧着这把初生的弩,跑到刚检查完药圃的林逸面前,脸上满是汗水和期待。
林逸接过这把沉甸甸的弩,仔细检查了一遍。做工远称不上精美,很多地方还能看到手工打磨的痕迹,但结构完整,各个部件连接紧密。他用力拉动弓弦,凭借他如今增强的臂力,勉强将其挂在了弩机的悬刀上。
“走,去试试。”林逸也来了兴致,拿着弩和阿木等人一起来到射箭场。
此时拓跋玉并不在场,只有一些队员在自行练习。见到林逸拿着个怪模怪样的木头家伙过来,都好奇地围了上来。
林逸将弩身抵在肩上,粗略瞄准了五十步外的一个箭靶。他扣动悬刀(扳机)——
“咔哒”一声轻响,弓弦猛地回弹,巨大的力道让弩身微微一震!一支普通的训练箭激射而出,“咄”的一声,深深钉入了箭靶的边缘,虽未中红心,但入木极深!
“嘶——好大的力道!”围观的队员发出惊呼。他们看得分明,林逸刚才瞄准的动作并不像拓跋玉教导的那样标准,几乎是随手一瞄,却依然能射出如此有力的一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