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气运金龙,帝王之道

第三章:道在民心(江南·运河畔)

林越微服私访江南时,正值汛期。运河两岸的百姓正忙着加固堤坝,汗流浃背却无人抱怨,反而有说有笑——去年朝廷推行的“以工代赈”政策,让修堤的百姓既能领工钱,又能保住家园,早已没了往年的怨怼。

“老人家,这堤坝能挡住洪水吗?”林越接过一位老农递来的水瓢,随口问道。

老农抹了把汗,指着堤坝上的夯土:“陛下放心!这土是按‘三合土’的法子夯的,掺了糯米汁和石灰,比石头还结实!去年州官来巡查,带着图纸亲自指点,说这是‘百年堤’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远处,几位官吏正在丈量水位,为首的正是当年通过科举入仕的云州书生。他拿着算盘计算着泄洪量,见百姓口渴,还亲自递上凉茶:“大伙儿加把劲!再过三日,上游的洪峰就要来了,咱们得赶在那之前把泄洪道挖通!”

林越看着这一幕,识海中的气运金龙轻轻摆尾,江南的紫气变得更加浓郁。他忽然领悟:帝王之道,不在龙椅上的威严,而在堤坝上的夯土,在书生手中的算盘,在老农口中的“百年堤”——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才是气运的源头。

沿运河而行,路过一座驿站。驿站外的布告栏上,贴着十八州的“民生月报”:青州的粮价、云州的茶税、漠北的牲畜存栏数……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旁边还有百姓的批注:“粮价稳,民心安”“茶税降了,今年能多赚两贯钱”。

“这月报是陛下亲定的规矩吧?”一位路过的商人指着布告栏笑道,“以前咱们做买卖,两眼一抹黑,如今各州物价、税赋明明白白,走南闯北都踏实!”

林越点头,心中却有了新的想法。他对随行的秦红道:“传旨各州,设‘民心阁’,让百姓可随时上书言事,无论农桑、水利、刑狱,皆可建言。阁中之事,每月呈报中枢,朕亲自批阅。”

秦红应下,看着运河上穿梭的商船,船帆上都印着万蛇王朝的蛇形纹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知道,这些商船不仅运送货物,更在传递“民心”——当百姓的衣食住行都与王朝的政令紧密相连,气运金龙的根基,便会如运河般绵长,永不干涸。

第四章:权柄之衡(金銮殿·君臣论)

十八州归一后,朝堂上的争论从未停歇。这日,关于“州府权限”的议题再次引发热议:户部尚书主张“强干弱枝”,将各州财权收归中枢;而青州出身的御史则力主“因地制宜”,认为江南与漠北风俗不同,当给予州府一定自主权。

“陛下,若财权分散,恐生藩镇之祸!”户部尚书叩首道,“前朝便是因各州拥兵自重,才致天下大乱。”

御史反驳:“江南产粮,漠北产马,若一刀切收归中枢,江南的粮运到漠北,运费比粮价还高;漠北的马送入中原,沿途损耗过半,于民于国皆不利!”

林越坐在龙椅上,识海中的气运金龙盘旋不定,十八州的紫气有了细微的波动——显然,两种主张都牵动着地方的民心。他指尖轻叩龙椅扶手,目光扫过群臣:“取十八州的舆图来。”

内侍展开巨大的舆图,林越起身走到图前,用朱笔在江南与漠北之间画了一条线:“江南五州,设‘漕运总督’,统一调度粮食,税赋三成留州,七成归中枢;漠北三州,设‘畜牧都护’,马政由州府自主,中枢只征调军需,税赋五成留州,五成归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