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反思与提升

刘五反思了卷宗调阅的滞后:“架阁库的老赵起初不肯给旧尸格,要不是大人您让赵伯‘顺路’带话,我们差点卡壳。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能不能提前让赵伯帮着‘摸摸底’?”

李石头补充了时间管理的问题:“从接案到处决,前后用了二十三天。中间因为张彪施压,我们浪费了两天在应付他的‘示好’上。下次遇到外部干扰,能不能更早向大人汇报,集中精力突破核心?”

赵小刀分享了情报网络的不足:“我打听张彪手下动向时,只找了三教九流的人,没敢去衙门附近的茶馆——怕被反咬。其实那些茶博士、说书先生,消息更灵通,只是需要更巧妙的法子接近。”

张猛则提到了团队协作的细节:“那天去黑牢提审何六,我和石头分工太死,我没提前和他通气审问重点,导致他问了一些重复的问题。以后出任务,得提前开个‘小会’,把每个人的‘任务清单’和‘注意事项’说清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炼一一记录,不时点头。等众人说完,他将一张新写的《案件复盘与优化流程》贴在墙上:

1. 增加“潜在关联物”标注栏,强制要求记录环境细节;配备便携式“环境采样包”小布袋、油纸、炭笔,用于收集纤维、土壤等微量物证。

2. 推行“追问式记录法”,每问一个问题后,记录被问者的微表情、语气变化及补充说明;重要证人需交叉询问,至少两人独立记录。

3. 建立“物证档案卡”,除证物照片、描述外,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提取人,以及“关联线索”,如证物上的指纹、气味、特殊标记。

4. 拓展“民间信息源”,茶博士、镖师、媒婆等,制定“接触守则”,如通过第三方引荐、赠送小恩小惠但不涉及利益输送;重要情报需经两人核实后再上报。

5. 任务执行前召开“十分钟短会”,明确分工、重点、时间节点;执行中遇突发情况,需第一时间向总旗汇报,禁止擅自行动。

“这些流程,不是为了束缚手脚,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沈炼指着流程表最后一行,“更重要的是——”他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要把这些流程,变成肌肉记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案子,不用翻本子,也能条件反射般做好每一步。”

复盘结束时,夕阳已将窗棂染成金色。刘五忽然开口:“大人,我以前总觉得,办案就是‘查案子’。现在才明白,办案更是‘查人心’——查凶手的贪心,查证人的惧心,也查我们自己的‘私心’。”